後來同桌知道是我幹的,於是經常和我作對,有時候故意把垃圾丟在我的桌子底下,我不想和他鬧下去,一直忍著,但是我好煩惱,為什麼別人和同桌相處得開開心心,而我和同桌總有摩擦呢!
通常情況下,每個孩子在班裏與同桌接觸是最多的,上課的時候坐在一起學習,下課的時候經常聊天。如果能處理好與同桌的關係,那麼孩子可以開開心心地學習,開開心心地與更多的同學交往,有個好人緣也不是難事。
但是,如果同桌之間缺少謙讓和友愛,缺少寬容和理解,那麼兩者之間就很可能對著幹。在這種情況下,摩擦自然會不斷出現,有時還會升級為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把同桌關係搞得破裂,最後影響孩子的心情和與人交往的熱情,影響孩子的人緣。
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謙讓和寬容,不要對同桌犯的錯耿耿於懷,而應該與同桌友好相處,在學習和生活中互相幫助。這樣,班裏的同學看到你的孩子與同桌關係很融洽,自然覺得他是個容易相處的人,於是也願意與他交往。相反,如果孩子不夠大度,對同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斤斤計較,甚至“得理不饒人”,那麼他的人際關係就會出現危機。
一天早上,張徹剛一進班就被同桌(女生)大聲質問:“你把我的作文本帶回家了吧,搞得我的作文都沒寫成。”張徹回答:“沒有,絕對沒有,哪有這種事呢。”同桌很肯定地說:“快點,馬上檢查一下你的書包。”張徹象征性地在書包裏翻找了一下說:“沒有。”“不可能,讓我看看。”於是張徹又埋頭在書包裏找,結果找到了同桌的作文本。
同桌來氣了,也不顧全班同學在晨讀,大聲說道:“你不是說沒有嗎?這從哪拿出來的?想抄我作文就直說嘛,幹嗎偷雞摸狗的。還說沒有!這本子哪來的?”張徹也火了(但明顯底氣不足):“什麼,什麼呀!我真不是故意的。”
這時全班同學基本上停止了早讀,而是把目光集中到張徹和同桌這裏。一位男生不耐煩地說:“你們有完沒完啊,還讓不讓我們晨讀了呀?”接著,又一個女生說:“張徹,你道個歉不就得了嗎?跟她有什麼可爭辯的。”
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既顯露出同桌對張徹的不尊重,還震動了全班同學,影響大家的學習情緒。因為一點小摩擦,就直接把同桌的關係搞壞,真是不值得。
家長要重視孩子與同桌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輕則讓孩子覺得苦悶,不能開開心心學習,重則鬧出人際關係危機,甚至造成災難性的結局。例如,哈爾濱市一個初中生與同桌鬧完矛盾後沒有找到老師,一氣之下從教室窗戶跳下樓摔傷。
我們成人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即要學會大度地原諒對方的過錯,特別是一些小事,學會諒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家長也應該教育孩子這樣做,不要對孩子太過寵愛,否則孩子在學校裏,在與夥伴、同學的相處中會變得蠻不講理,或是得理不饒人。
7被同學誤解、冤枉好難受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被人理解是快樂的事情。反之,如果被人誤解或是被人冤枉,那就是一種痛苦了。孩子也希望得到理解,當他們被人誤解、冤枉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難過和苦悶,他們不會開心地學習和生活。
一位母親說,孩子做好事卻被同學們冤枉了,放學回家後看到我就大哭起來。她覺得孩子在班裏麵沒有得到支持和理解,如果孩子被安慰、理解就好多了。於是,她好好聽孩子說完,並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也支持你,做好事是對的。”孩子聽了這些話,才停止了哭泣。
母親問孩子,要不要她到學校去解釋,孩子說不要了,母親高興地說:“在學校有事要自己解決,這樣才是一個能幹的孩子。”然後,母親又說:“你明天和老師談談,把事情說清楚,讓老師在班裏為你解釋一下。”
當孩子在班裏麵受了委屈或被誤解以後,他最需要的是支持和理解。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一個忠實的聽眾,做一個支持孩子的朋友,去體諒、理解孩子。事實上,孩子被人誤解和冤枉後向父母哭訴,並不是要父母為他做些什麼,他希望得到的隻是更多的安慰。
從父母角度來說,當孩子被人誤解、冤枉時,家長不需要急著幫孩子“平反”,而應該鼓勵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給孩子支持和激勵。如果家長聽了孩子的哭訴後,不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是自顧自地拿起電話與老師辯論一番,或者第二天到學校找老師麵談,替孩子表達不滿,說出自己希望老師、同學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那麼結果隻能讓老師和同學對你的孩子敬而遠之。
一天,劉天的同桌說自己書桌裏的20元錢不見了,於是把事情告訴了老師。老師隨便問了劉天幾句,例如,有沒有看見有人到同桌的抽屜裏找東西,劉天說沒有。之後老師沒辦法,隻好安慰劉天的同桌幾句,讓他再想想是不是把錢用了或是放在了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