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形成這種性格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在最初的時候,父母總是極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一旦父母覺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而拒絕孩子,孩子就開始哭鬧,這時父母心軟了,也就答應了。這樣就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暗示——如果我橫、我鬧,我的要求就能得到滿足,家裏的其他人就會讓著我。
這樣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門,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時,往往會搬出在家裏的作風來指使別人,但小夥伴可不吃這一套,孩子這時不但指揮不了別人,反而會遭到小夥伴們的拒絕。經過幾次這樣的挫折,再加上孩子適應能力不足,他隻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悶氣,拒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時間一長,當孩子的不滿情緒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他就會把這種不良情緒發泄到家中,以自己在家裏更加地橫行霸道來補償,以達到心理上暫時的“平衡”。
如果任由這種性格發展下去,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兩種情況:要麼在別人麵前蠻橫不講理,要麼在別人麵前表現得很卑怯。這往往會搞得他的人際關係很緊張。那麼,如何改變孩子“窩裏橫”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勇敢與人交往呢?
第一,家長要改變對孩子的溺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導致孩子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父母應改變教育模式,對孩子既要“愛”,也要“嚴”,讓孩子成為家庭裏普通的一員,製定的家庭規則孩子也必須嚴格遵守。
父母不能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而要讓孩子自己嚐試去做。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繼而讓孩子一個人獨立完成。如果有些事情是孩子完全能勝任的,但是孩子依然要求父母幫他做時,請不要滿足他的要求,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慢慢鼓起勇氣嚐試起來。隻要孩子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都應當及時地讚揚他,千萬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糾正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如果要求合理,父母可以滿足孩子,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糾正,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合理。比如,父母可以把理由告訴孩子,如果孩子不但不聽,還繼續鬧,那麼父母應該采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停止了哭鬧,再跟孩子講道理,而且盡量用商量的口氣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把與孩子達成的協議記錄下來,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這樣孩子才會在與人交往中尊重別人,交往才能順利進行。
第三,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就常理而言,“窩裏橫”是典型的不禮貌的表現。試想,胡亂發脾氣,大呼小叫,哭鬧不止,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受人歡迎呢?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學會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不一致時,可以商量,沒必要大發脾氣。
第四,給孩子創造交往機會。改變孩子“窩裏橫”為的是讓孩子具備交往的勇氣,這種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父母可以代替給予的,必須讓孩子在與人交往中獲得。給孩子創造一些交往機會,例如帶孩子到戶外玩,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當孩子在交往中與他人發生爭吵時,隻要沒有危險,父母盡量不要幹涉,而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以培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的能力。
隻有讓孩子在家裏學會了禮貌待人,在外敢於交往,他們才能走出膽怯心理的陰影,才可能有更多的朋友。
6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