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比較膽怯、自卑,你可以鼓勵孩子邀請一些孩子來家裏玩,因為孩子在自己家裏畢竟會放得開,相對不會那麼膽小。家長要為孩子們準備一些玩具和食物,還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如何做好小主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與人相處的積極性。
如果你的孩子把夥伴邀請過來後,每次他們都能玩得開心,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從這種相處中體驗交往的快樂,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這樣就能激發孩子的交朋友的主動性和待人的熱情,使孩子漸漸克服膽小怯弱的心理障礙。當然,如果你的孩子當好了小主人,他很快就會受到夥伴的邀請,這樣他就要走出家門,到夥伴家、同學家去串門了。
嚴媽媽說:“兒子對人總是冷冰冰的,喜歡一個人待著,不愛說話;家裏來了客人,他也是悶聲不響。”後來,嚴媽媽鼓勵兒子邀客來家裏玩,看著兒子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嚴媽媽開始鼓勵兒子去鄰居小朋友家串門。
有時候,嚴媽媽會抽空陪兒子去鄰居家走動,等兒子與鄰居家的小夥伴玩起來了,她就借故跟兒子打個招呼,然後回去,讓兒子一人在那裏玩。一次,吃過晚飯,嚴媽媽對兒子說:“乖乖,你去明明家玩玩好不好啊?”兒子竟然欣然同意了:“我上明明家看貓、看老鼠。”說完,扭動著小屁股走向門口,嚴媽媽急忙跟去開門,拍亮樓道的感應燈,兒子出門了。
兒子下了幾個台階,轉身對停留在門口的媽媽說:“媽媽也去。”嚴媽媽對兒子說:“你自己去吧,樓下的明明都是一個人來我們家串門的,你和他一樣勇敢。”聽完媽媽的話,兒子下樓了。
過了一段時間,嚴媽媽去明明家,看見他們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看著《貓和老鼠》,媽媽對兒子說:“明天明明還要上幼兒園,我們回家睡覺吧?”然後她讓兒子向人家揮手告別。第二天嚴媽媽得知,兒子在明明家的表現得到了他們的一致稱讚。兒子非常高興,他通過串門感受到了快樂,交了朋友。
對孩子來說,去別人家串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孩子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社交禮儀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從別的小朋友那裏學到一些新的遊戲形式、學習怎樣與陌生人很快相識相處。
家長有空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親朋好友及鄰居家串門,等孩子膽量變大了,就鼓勵孩子獨自去串門。在孩子出門之前,要教他一些禮貌用語和禮節。比如:見到主人要大大方方地問好;要禮貌地回答人家提出的問題;別人給自己東西吃,或給自己玩具時要說謝謝;沒有主人的允許不能隨便動人家的東西;大人說話的時候不要吵鬧或幹擾;和主人家的小朋友友好相處,不能損壞人家的玩具等等。這樣,孩子才能受到人家的歡迎,才能玩得更開心,才能交到好朋友。
無論是在自己家裏,還是在串門的時候,都要讓孩子學會禮貌、謙讓、熱情友好。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父母不能太苛求他們。要慢慢引導孩子打開心門,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給孩子表揚和激勵。
邀客和串門猶如禮尚往來,如果你的孩子學會了熱情地邀客,並善待小客人,那麼他自然會受到小朋友的熱情相待。這樣一來一往,孩子在交往時的不良心理就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孩子也會逐漸融入群體,獲得好人緣。
5讓“窩裏橫”的孩子勇敢走出去
生活中,有一種孩子是兩麵派,即在外麵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說話細聲細氣,從不招惹是非,遇事也老是躲著,甚至受了委屈和欺負也忍著。可是在家裏卻是另外一種麵目,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還摔摔打打,脾氣暴躁。
甜甜今年10歲了。在家裏口齒伶俐,誰要是批評她,她可以跟你展開持續的辯論。如果有什麼事沒隨她的意,她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打人。可是,一到學校她就像是一個“蔫茄子”,變得特別膽小怯懦。老師批評她,不管批評得對還是錯,她都不敢吱聲;同學指責她、欺負她,她絲毫不敢反抗;和同學有些小摩擦,明明是對方的過錯,她也不敢說自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