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僻離群或是冷漠無情的孩子是沒辦法得到他人的了解和認可的,如果希望孩子有個好人緣,就要鼓勵他積極與人交往,努力融入群體,展現自己的風采,享受快樂和友愛。
1改變孩子孤僻離群的心理
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離群、不愛與人交往、不愛參與集體活動等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這種問題更嚴重。由於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或放縱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他們隻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別人,不知道融入集體的快樂。
幼兒時期,貞貞和爸爸媽媽很少在一起。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每天要上班,於是他們請了一個保姆來照顧貞貞,原本這是一個幼兒牙牙學語的時候,但是貞貞卻成天隻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複一日,貞貞在這樣無聲的環境裏度過了漫長的兩年,4歲的時候,媽媽把小貞貞送到幼兒園去。在上學的第一天,當小貞貞看到那麼多陌生的孩子的麵孔時,她嚇得直往媽媽懷裏鑽,還一直喊著:“媽媽,我要回家,我不要上學。”
在幼兒園的日子裏,貞貞從來不與小朋友們一起玩,上課時也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她麵露羞澀,緊張不安,小朋友們在一起“談笑風生”時,她總縮在旁邊不出聲,鬱鬱寡歡……
孩子從出生的時候起,就應該是愛說好動、天真活潑的。但如果他們長期不與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愛,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這會使孩子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難以順利地進行人際溝通,不能有一個好人緣。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社會的動物,因此,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一個人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會化過程,使自己逐漸成熟。”研究表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麵均明顯比合群的孩子差,合群的孩子因為比較熱情、活潑、大膽、勇敢,很容易在集體中獲得好人緣。
當孩子害怕交往、回避集體活動時,家長的鼓勵不能隻是口頭上的,還應該用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首先,判斷原因。看看孩子是不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不想參與夥伴們的遊戲;看看孩子是否在交往過程中受到嚴重的傷害,比如被大孩子欺負過,或是被抓傷過。例如,有的孩子在一次與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搶走了,甚至還挨了打。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此再不願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孩子是不是不會表達,交往方式太激烈,可能會受到其他孩子及家長的斥責。這些因素都可能會抑製孩子的交往欲望。如果孩子年齡較小,父母可以很容易地改變孩子的離群現象。
其次,不要冷落。當家長公務纏身、忙於家務的時候,不要冷落孩子。給孩子一個“工具”,或讓孩子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分子。在給予孩子口頭鼓勵的同時,你可以直接參與到其他小孩子的遊戲中,然後不時地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或是誇張的表情,用你的行動和參與的快樂告訴孩子集體遊戲很有意思。如果此時孩子還是不願意參與進來,你千萬不要抱怨。你可以讓孩子當觀眾,為你們加油,或讓孩子當“後勤隊長”,讓他幫你抱衣服或幫助大家做點其他事,讓他時刻感覺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員。
最後,遊戲化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和孩子一起唱兒歌,比如和孩子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邊唱邊拉著孩子的手表演動作。“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來握握手(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微笑),再見(招手)。”這可以教孩子學會禮貌,用兒歌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簡單的社會道德規範。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模仿力和記憶力,幫助孩子以社會規範的方式來與人交往。
對孩子而言,他們都有樂群的天性,那些孤僻離群的孩子大多數不是緣於天生,而是由於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的家庭氛圍。父母要積極改善與孩子的關係,不要用傷害的語言或消極語言批評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溫暖,每天抽時間與孩子遊戲、散步、交談,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得到愛的滿足,建立安全感。這樣,孩子才會敞開心扉,伸出雙手接納其他小朋友,才能邁出步子,融入群體。
2讓孩子跟冷漠說“拜拜”
很多孩子不會微笑,不會關心人、幫助人,不喜歡和人說話、打招呼,麵部表情冷酷,沒有責任感。這就是冷漠,它是一種情感的萎縮,是愛與被愛的缺失。很多孩子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愛,或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對,導致了他們不知怎樣去愛別人,怎樣與人交往,甚至沒有交往的欲望。
薛峰的爸爸是一個文人,雖然基本上每天都在家,但是他習慣於伏案工作,而不喜歡和薛峰談心聊天。爸爸在家,這對很多孩子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可薛峰說,他情願爸爸不在家。
原來,薛峰的爸爸沉默寡言,如果沒有事情要說,即使他和薛峰在一起待上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剛開始,薛峰還有興趣和爸爸談談自己在學校的事情,可後來他發現爸爸對他的事情根本不感興趣。慢慢地,薛峰也學會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