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薛峰很想讓爸爸帶他去郊遊,可爸爸從來沒有主動提出要帶他出去。終於有一天,薛峰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心願,但是爸爸冷冷地說:“我沒空。”說完,就繼續看他手中的書了。
從此以後,薛峰再也不主動和爸爸說話了。他說:“我真希望爸爸像其他孩子的爸爸那樣在外頭忙碌,這樣,當我麵對他的時候就沒有不知道說什麼的煩惱,至少我可以在心裏想象爸爸有空的時候會帶我出去玩。可現在,一點幻想的空間都沒有,我簡直失望透了。”
也許,薛峰的爸爸並非真心想用沉默麵對孩子,隻是他不會和孩子溝通罷了。生活中,母親一般愛嘮叨,父親一般不輕易說話。因為在很多傳統男人看來,沉默是金。不過,沉默用在和孩子相處上,金子也隻能變成黃泥巴了。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熱情奔放的人,家長不要用沉默麵對孩子。否則,即使孩子衣食無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也會養成不知體貼人,不會關心人,對人冷漠的性格。
內心冷漠的孩子不能深入到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師、同學、同伴心靈相通,看不到集體活動的樂趣,看不到人的心靈深處那些高尚美好的東西,看不到結交朋友的快樂,他們內心深處充滿孤寂、淒涼和空虛,從而阻礙其心靈的健康發展。
因為冷漠,孩子的熱情和活潑的天性會被壓抑,造成心靈的麻木。冷漠的心態容易使孩子把自己從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密切聯係中割裂開來,以一種不以為然的、譏諷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人際交往,形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生活態度,成為玩世不恭、消極混世的自憐者。
一對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問題上困惑不已。兒子成績優異,一直是他們的驕傲,夫妻倆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省吃儉用,為的就是讓孩子吃得好一點,為的就是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如買鋼琴,買電腦,請家教。後來孩子進了重點中學,然而,他卻異常冷漠自私,不會關心人。
有一天,妻子出差,丈夫和兒子留在家裏。早上七點,突然丈夫的胃病犯了,疼得直冒冷汗,他勉強從床頭櫃裏找出一瓶胃藥,然後叫兒子幫他倒杯水,沒想到兒子躺在被窩裏半天不理他,叫了幾聲之後,兒子不耐煩地說:“你不會自己倒呀,我還得睡覺呢。”這一刻,丈夫感到自己的心比胃還要疼。
妻子說:“兒子15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看到他和同學的聊天記錄,裏麵講的居然是他看到鄰班同學被兩名男青年拖進胡同,明知是搶劫,但是他和同學商量後,決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於是趕緊走開。”當她質問兒子為什麼不報警時,兒子說他和被搶的同學根本就不熟,為什麼要為他出頭。
孩子的做法令人痛心,然而這一切究竟該怪誰呢?很多父母也像這對家長一樣,認為愛孩子就是無私的給予,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心是最寶貴的,孩子的愛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除了愛心,孩子還要有同情心,有生活的熱情,有積極助人的品質。
家長可以嚐試用以下方法幫助孩子趕走“冷漠”:
第一,與孩子多溝通,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與家人、鄰居要互幫友愛,讓孩子知道多與別人交往、多為別人著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受人歡迎的,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
第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孩子待人冷漠,往往是因為不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同情心,讓孩子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例如,在家裏可以開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換位活動,使孩子理解體驗假想角色的內心感受,改變原來的冷漠態度。
第三,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幫助孩子融入集體,讓孩子感受熱心帶來的快樂。培養孩子生活的熱情,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比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經常邀請朋友、夥伴一起到郊外轉一轉,呼吸幾口新鮮空氣,這些都有利於將情感融入山水之中、田野之上,讓自然之美來消除胸中的苦悶和抑鬱。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緩解學習、交往中的壓力,讓孩子忘卻自身的苦惱,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某種程度的放鬆。這些都是改變孩子冷漠心態的有效方法。
第四,改變冷漠就要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開始,比如,讓孩子學會問候他人,學會與人友好地打招呼,多問候一聲爸爸媽媽,多給朋友一個微笑,多為集體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陽光等。這樣做,可使孩子體驗到愛與熱情所帶來的充實和快樂。
冷漠心態是人際交往的障礙,它會使孩子關閉心門,不願意與人交往。冷漠的孩子的心是冰涼的,不可能保持愉快的情緒,與積極的情感背道而馳,是不可能有個好人緣的。因此,家長要讓孩子找回熱情和激情,堅決跟“冷漠”說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