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嬰幼兒的免疫指南(2)(3 / 3)

★口腔的護理。患病寶寶常有嘴唇及口腔黏膜幹燥,抵抗力低弱,又因常喂糖水。容易發生口腔感染,最常見的是口腔出現小潰瘍及鵝口瘡,因此媽媽要加強對寶寶的口腔護理,用溫水或淡鹽水在每次喂奶前後給患病寶寶擦洗口腔。

★增加室外活動。媽媽要經常給患營養不良的寶寶進行四肢按摩或捏拿。在中午天氣暖和時,媽媽應給寶寶穿蓋好後抱到室外曬曬太陽,呼吸點新鮮空氣,以改善寶寶的情緒和食欲,增加血液循環和肺活量,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防止肺淤血、肺炎或肺不張的發生。患重度營養不良的寶寶往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在恢複期媽媽要注意進行智力培養。

★防止感染。由於患營養不良症的寶寶抵抗力低下,容易發生繼發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營養不良,這是造成患病寶寶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患病寶寶不能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腹瀉的患者接觸,以防止感染。

★注意早期發現並發症。患營養不良的寶寶,常可並發肺炎、中耳炎、泌尿係感染、皮膚感染等。重度營養不良的寶寶,由於各係統器官有功能上和器質上的病變。患病寶寶又反應低弱,隨時可以死亡,因此媽媽要注意仔細觀察寶寶有無病情變化,以便及時送醫院搶救。

營養不良性貧血

營養不良性貧血,是因寶寶食物中缺少鐵、葉酸、維生素B12而引起的。多發於6個月至2歲。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也叫營養性小細胞性貧血,多發於6個月至1歲的寶寶。主要原因在於寶寶生長發育快,需鐵量多。但在出生3~4個月後肝髒裏貯存的鐵已用完,而人奶和牛奶含鐵量都很低,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此時若不能及時添加含鐵的輔食,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

營養性巨細胞性貧血,多發於2歲以下的寶寶,主要是因飲食中的維生素B12與葉酸含量不足,或腸道細菌合成量不足,使紅血球成熟的因素缺乏所致。

◎主要症狀

貧血一般表現為患病寶寶皮膚黏膜蒼白或蒼黃,以嘴唇、口腔黏膜、牙床、眼瞼、耳垂、手掌和指甲等部位更為明顯。嚴重的貧血往往伴有營養不良、不想吃飯、惡心嘔吐、腹瀉或大便幹燥等。患病寶寶常有氣促、煩躁、愛哭、脈搏和呼吸加快,有的甚至出現吃土塊、煤渣、牆泥等現象。發現寶寶有上述表現後。要及時請醫生檢查,如果經檢驗血紅細胞低於4.0×1012個/升,血紅蛋白低於每升120克,就說明寶寶發生了貧血。

護理要點

★休息。要安排好患病寶寶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居住環境要安靜,空氣要新鮮。可適當安排室外活動和體育鍛煉。

★飲食。合理的飲食對貧血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對於患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媽媽要多給吃含鐵和蛋白質的食品。如雞蛋、瘦肉、肝、綠葉蔬菜、水果、大豆、豆漿等。從飲食含鐵的吸收率來看,動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要好。植物性食物中豆類含鐵量及鐵的吸收率比較高,因此1歲左右的寶寶每日可補充半個或1個雞蛋,以及適量的豆漿。如果條件好,可給寶寶吃鮮肝或每日給肝粉30克。

對於患營養性巨細胞貧血的寶寶,要多給吃含維生素B12和葉酸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肝、腎、脾、蛋、粗米或粗麵、綠葉蔬菜等。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寶寶,其消化功能也不同,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飲食的性質,如軟硬、稀稠、粗細、量的多少與餐次等,以防止寶寶發生消化不良。目前認為維生素C是葉酸代謝的重要物質,缺乏時可使葉酸代謝紊亂,而發生巨幼細胞性貧血,因此媽媽可多給寶寶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卷心菜、油菜等蔬菜以及山楂、酸棗、橘子等水果。蛋白質是構成紅血球的主要原料,因此除給患病寶寶吃肉、蛋等外,還可吃些大豆、豌豆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患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口服鐵劑時常可引起胃腸道反應,所以要先從小量開始,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刺激。鐵劑不能和鈣片、牛奶等同時服,以免影響吸收。在用鐵劑治療時,要加服維生素C(兩種藥須分開服)、胃蛋白酶等,這樣可使鐵維持在二價狀態,有利於吸收。如果哺乳的媽媽患有缺鐵性貧血,要及時治療,以免加重寶寶的病情。

★減少感染機會。貧血的寶寶,身體抵抗力低下,要避免接觸患有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人。媽媽患感冒後,除及時治療外,要注意戴口罩,以免傳染給寶寶。

★觀察病情變化。對於患有嚴重貧血的寶寶,媽媽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脈搏、呼吸、麵色等的改變,以便及時發現休克的早期表現,及時送醫院搶救。

維生素A缺乏症

◎主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