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早期,寶寶易發脾氣,睡覺不踏實,頭上易出汗並有酸味,肚子發脹,尿味刺鼻。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骨骼變化。前囟遲遲不閉合,七八個月還沒有出乳牙;頭骨軟化,用手按摸時有乒乓球樣感覺;額頂部是對稱性隆起,出現“方顱”;胸骨凸起,胸的前後徑增加,出現“雞胸”;肋骨骨骼膨出,出現“串珠”;肋骨軟化,下緣向外翻,沿膈肌附著處發生內陷,形成“郝氏溝”;脊柱彎曲,四肢骨骼變形,出現羅圈腿或X形腿;手腕和腳脖上出現骨骼隆起等。此外,患病寶寶還會出現肌肉鬆弛甚至萎縮、貧血、消化不好、發育遲緩等,身體抵抗力差,一旦患傳染病、肺炎或消化不良等病時,症狀比正常的寶寶嚴重,而且好得慢,危險性大。因此,媽媽應早期積極防治,並做好護理工作,防止合並症的發生。
◎護理要點
★休息。佝僂病活動期,要讓患病寶寶適當休息,減少體力消耗。不要勉強讓寶寶長時間地坐、站或走路,以免骨骼變形。最好每天讓患病寶寶俯臥2~3次,使其頭部抬高,以便擴展胸部。
★飲食。要注意給患病寶寶補充蛋黃、蔬菜等含維生素D和鈣較多的食品,特別是單純用乳類喂養的患病寶寶,更要適當添加蛋黃、動物肝髒、魚子、蔬菜等。可在患病寶寶的粥內加入少許蛋殼粉或骨粉。要給患病寶寶多吃些含鈣、磷的水果或果汁,如紅棗(含鈣量是大米的5倍)、山楂(含鈣量是白麵的2倍)、橘子和香蕉(含鈣量都比大米高)等。在喂養時,媽媽應本著少吃多餐的原則,不能給寶寶吃得過飽。飲食的種類應經常調換,以便促進患病寶寶的食欲。
★預防感染。患病寶寶身體抵抗力差,要防止同其他患病寶寶接觸。尤其是不能同有傳染病的寶寶接觸。
★皮膚的護理。患病寶寶出汗較多,要注意勤洗臉、洗頭,勤換襯衣、襯褲和床單,勤曬被褥,並注意防止寶寶受涼感冒。
★合理用藥。治療佝僂病常用維生素D和鈣片。媽媽要遵照醫生的囑咐,按時、定量地給寶寶喂藥。要防止不合理用藥,有的媽媽單給寶寶吃鈣片沒有同時吃維生素D,這樣鈣就不能充分吸收也不能沉著於骨骼,達不到治病的目的。單吃過多的維生素D不同時吃鈣,又會引起血鈣過低,甚至會引起維生素D中毒。使寶寶發生生命危險。
★曬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後,不僅可以促使皮膚製造維生素D。對佝僂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還能活躍全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防止貧血。另外,紫外線還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因此,新生寶寶滿月後就可以開始室外活動。夏季、秋季出生的新生寶寶在第三周就可以到室外活動,冬季出生的寶寶,可推遲一點。媽媽開始帶寶寶做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要過長,每次5~10分鍾較為合適,待寶寶對外界環境慢慢適應後,再延長戶外活動時間,每隔3~5天延長5分鍾,一直達到每次活動1小時或更長一些時間。還可以由每天一次增加到兩次以上。春天可以增加快一點,冬天要慢一點。體弱的新生兒和早產兒,媽媽要先在房子裏開窗曬太陽,盡量使陽光曬在寶寶的皮膚上。天氣炎熱,出外活動時要給寶寶戴上白帽子,防止中暑。冬天要穿好衣服,隻露臉和手。曬太陽時要選擇避風的地方,以免寶寶受涼感冒。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多見於3歲以下斷奶前後的寶寶。由於寶寶生長發育快,需要的營養物質多,而消化功能又不完善,就容易受外界條件影響而發生營養不良。
◎主要症狀
營養不良首先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表現為體重增長緩慢或停滯(甚至下降)、皮下脂肪減少或消失、肌肉鬆弛、毛發幹枯、皮膚蒼白、全身各係統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如消化功能下降、神經興奮性降低、身體抵抗力低下)等。還可能出現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患病寶寶容易並發肺炎、中耳炎及泌尿係統感染。所以媽媽應加強對營養不良寶寶的日常護理。
◎護理要點
★飲食。輕度營養不良的患病寶寶,在發病的第一周應吃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食物。母乳不足時,應增加牛奶,如沒有條件喝牛奶可用豆漿代替。第二周將哺乳量逐漸增大,如果沒有牛奶可用奶粉或在米粥內加植物油或雞蛋。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吃雞蛋羹。中度營養不良的寶寶,開始可吃脫脂奶、奶糕、粥和糖等,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A和維生素D。3~7天後,患病寶寶胃口開始好轉,可吃奶糕和在米粥內加少量香油,但仍應在醫生指導下補充上述幾種維生素。待1周左右,患病寶寶胃口已好,大便正常,體重增加時,可用全奶適量加香油和雞蛋黃,保持維生素的供給,時間約一周。以後逐漸增加蔬菜、魚、雞蛋、肉、豆製品等食物,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有浮腫的寶寶,常常拒食,在家喂養比較困難,最好送醫院治療。
★皮膚的護理。患營養不良的寶寶皮膚蒼白,失去彈性與光澤,皮下脂肪薄、皮膚皺褶不易展平,對外傷或細菌侵入抵抗力很弱,受壓部位容易出現褥瘡或皮膚感染,並容易發生敗血症。因此媽媽要經常保持寶寶皮膚的清潔幹燥,可在寶寶皮膚皺褶處塗滑石粉或50%酒精,必要時可在骨突部位墊上棉墊。要給患病寶寶勤換尿布和衣服,要給寶寶勤洗澡、勤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