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嬰幼兒的免疫指南(2)(1 / 3)

一般反應是由生物製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反應。其臨床表現和強度隨生物製品而異。一般反應的反應程度較局限,反應的過程是一過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反應不會引起不可恢複的組織器官的損害或功能上的障礙,沒有後遺症。

預防接種一般反應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部分人在接種疫苗後12~24小時左右,接種部位出現紅腫浸潤並有輕度腫脹和疼痛,少數兒童可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或接種局部出現硬結。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多數為低熱(38℃以下),部分人在發熱同時伴有頭疼、乏力和周身不適,個別人可伴有惡心、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預防接種的一般反應通常在2~3天內自行消失,無須特殊處理。隻是在此期間注意適當休息。多飲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其他疾病。對較重的全身反應可采取對症治療。

過敏性皮疹

過敏性皮疹多發生於既往有過敏史的兒童,目前使用的幾種疫苗都有可能發生過敏性皮疹。一般在預防接種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皮疹可多種多樣,其中以充血性皮疹最多見,大小不等,淺紅色或深紅色,壓之退色。斑疹或丘疹均可見,嚴重時可融合成片。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疫苗純度不夠,含雜質致敏原較多,偶見極少數嚴重的過敏性皮疹還可形成大泡樣脫皮。近年來,隨著疫苗不斷改進以及對預防接種禁忌症的嚴格控製,過敏性皮疹的發生已明顯減少,且大多數為輕型的一過性皮疹。

治療不需特殊處理,皮疹一般可在1~3天內自行消退。由於皮疹呈現多樣化,可靠的診斷是注意再次注射前種相同疫苗時,觀察有無皮疹發生,一旦確診引起皮疹的疫苗後,應設法避免再度應用。較重的過敏性皮疹可用抗組織胺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必要時也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做短期治療。

局部紅腫

預防接種後發生局部紅腫,是由於個體差異發生的一種局部特異性反應,多見於過敏體質的人。發生機理也是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其特點是出現急,症狀明顯,消退較快,消退後不留痕跡。臨床常表現為:預防注射後2~24小時內局部發生紅腫,表皮充血,水腫明顯,範圍逐漸擴大,嚴重者可蔓延至整個上臂或整個臀部。個別人有局部瘙癢、麻木感。或伴有其他部位的過敏性皮疹。小嬰兒可表現煩躁、哭鬧、不愛吃奶。末梢血象中自細胞總數無明顯升高,偶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多數紅腫在2~3天趨於固定,範圍不再擴大。3~7天紅腫逐漸消退,且消退後局部無異常痕跡。

治療一般對局部無須特殊處理。對反應較嚴重者可給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對小嬰兒煩躁、哭鬧較重者可給解熱鎮痛劑。如兒童百服寧口服液1~2天。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局部化膿

預防接種後發生局部化膿,多數是由於汙染造成的,如疫苗在分裝過程中汙染了其他化膿菌,或疫苗的裝瓶破裂汙染,或疫苗開啟後被汙染,或由於注射器材及局部皮膚消毒不嚴等因素造成汙染;另有一小部分屬非汙染造成,見於注射吸附疫苗後。

臨床表現為,預防接種後2~3天局部出現紅、腫、熱、痛,部分兒童可同時伴有發熱、頭疼、乏力及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1~2周後炎症趨於局限,可出現大小不等的局部硬結,以後逐漸軟化,形成膿腫,輕壓局部有波動感。極少數嚴重者可出現注射側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或蜂窩組織炎。化膿感染的初期局部有紅、腫、熱、痛表現,此時不宜做熱敷,一般先觀察不處理,如局部紅腫明顯可用濕毛巾冷敷。伴有全身症狀者可給抗菌素治療(肌注青黴素或口服增效聯磺片)。局部膿腫形成後,如無破潰,禁忌切開排膿,可用消毒注射器反複抽膿,一般均可痊愈。如膿腫已破潰或發生蔓延感染,則需外科清創處理,局部也可加用抗菌素治療。

無菌性膿腫

無菌性膿腫是指非注射汙染造成的化膿感染,多發生於注射吸附劑疫苗後(如百日破三聯疫苗、百日破二聯疫苗、乙腦疫苗等),是由於注射部位不正確,或注射過淺,或注射劑量過大。或使用疫苗前未充分搖勻等因素所致。

無菌性膿腫一般在注射一周左右局部出現硬結,可有腫脹、疼痛,但炎症反應不劇烈。持續2~3周後,局部硬腫可以液化變軟,表麵輕壓有波動感。輕者可自原注射針孔流出略帶淡黃色的稀薄膿液,較重者可形成膿瘍並破潰。

無菌性膿腫一般不需抗菌治療,多數可於膿腫形成後,再用無菌注射器抽膿即可痊愈。切忌切開排膿。少數嚴重者膿腫有破潰,或發生潛行性膿腫伴有間隔空腔,則需要切開引流。必要時需外科清創處理。如有繼發感染應加抗菌素治療,酌情給予口服或外用抗菌素。

常見營養性疾病

佝僂病

佝僂病是寶寶的常見病,主要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使食物中鈣和磷不能充分被利用,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減低,腎髒吸收磷的功能減弱,造成鈣和磷的代謝失常,鈣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位,以致骨骼軟化變形。

◎主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