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免疫常識
什麼是“免疫”
在人體內有一個專門產生抵抗疾病能力的一係列反應。稱之為免疫係統。包括胸腺、骨髓、脾髒、淋巴結等。當人體受到細菌、瘸毒等致瘸因素的侵犯時,免疫係統就要有所反應。產生相應的對抗這些病源的免疫球蛋白和多種淋巴因子。以消滅外來的入侵者,保護人體健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免疫反應,俗稱“抵抗力”。預防接種就是利用人體抵抗瘓病的這種反應原理,將一些引起傳染病的病毒、細菌滅活或減毒。製成“疫苗”。使這些疫苗保持原來的抗原特性。又可刺激肌體產生相應的免疫力。通過適當的途徑注入人體。從而防止相應疾病的發生和流行。達到預防、控製和消滅這些傳染病的目的。所以計劃免疫就是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
什麼是“計劃免疫”
為什麼要按計劃進行預防接種呢?一般來說一種疫苗隻能產生一種特殊的免疫力。例如麻疹疫苗接種後隻能產生抵抗麻疹的免疫力。不同的疫苗注射後。寶寶體內產生免疫力的強弱和維持時間的長短都不同。為了讓寶寶能獲得足夠的免疫力預防不同的傳染病。又減少給寶寶打針的次數。避免過多的按種反應。就要科學地有計劃地安排接種各種疫苗。
什麼是“基礎免疫”
基礎免疫是指計劃免疫中人體初次接受某種疫苗的全程足量預防接種,這是一種基礎的有效免疫。根據各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濃度和維持時間不同,各種疫苗基礎免疫的次數和接種劑量也不同。例如,卡介苗的基礎免疫隻需接種一次;百日破疫苗必須連續接種3次,每次間隔1個月;而乙肝疫苗也需連續接種3次。但間隔時間是0個月和1個月和6個月。隻有按照不同疫苗的不同要求接種,才能使肌體產生有效的免疫力,保證基礎免疫的最佳效果。
什麼是“加強免疫”
在基礎免疫之後,肌體產生的相應抗體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維持有效濃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免疫力會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有必要進行同類疫苗的複種。以保證足夠的免疫力,這就是加強免疫。
由於不同疫苗免疫力維持時間不同,所以加強免疫與基礎免疫之間相隔時間長短要根據疫苗不同而異。例如。卡介苗曾在小兒出生時初種(基礎免疫),到7歲時再複種一次(加強免疫);百日破疫菌在1歲內完成基礎免疫。1~2歲之間要加強一次,到7歲時還要注射百日破二聯疫苗再一次加強;小兒麻痹糖丸疫苗1歲內完成基礎免疫,4歲時再加強一次。
另外,為了盡快消滅和控製某種疫病,還可根據人群的抗體水平調查。進行特殊人群的加強免疫。例如。為消滅小兒麻痹病,我國規定對4歲以下兒童除常規計劃免疫外,又連續3年加強小兒麻痹糖丸免疫。對小兒麻痹瘸的控製超到積極作用。
什麼是“聯合免疫”
聯合免疫是指在預防接種時。一次同時於不同部位分別接種幾種疫苗。聯合免疫的目的是減少接種次數。在不加重接種反應,不發生各疫苗間幹擾作用,並有可能增強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種疫苗聯合免疫。
目前已產泛實施的有:新生兒期的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聯合免疫;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四營”聯合免疫。這些疫菌可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同部位同時接種。現已應用多年,不僅沒有發現疫苗間的幹擾現象,有些疫苗還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其最明顯的好處是減少接種次數,簡化免疫程序,給家長和兒童提供了方便。
為什麼有些疫苗需要間隔接種
為了避免各種疫苗間的免疫幹擾現象和疫苗的毒副作用,不同的疫苗接種時需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為此,對計劃免疫的各種疫苗接種間隔都有詳細規定。這種間隔是根據人群血清抗體調查和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來確定的。由於兒童期需要接種的疫苗種類較多,為了減少兒童接種次數和節省財力,通過對生物製品的不斷改進,使目前常用的幾種疫苗(乙肝、小兒麻痹、百日破、麻疹等)可以不需間隔同時免疫。但仍有一些疫苗需注意免疫間隔。
最常見的情況是當常規性計劃免疫注射與季節性或應急性預防注射相遇時需要注意間隔,以確保免疫效果。近年來一些新疫苗的加入,更使得疫苗間隔成為問題。原則上講,如先接種活疫苗(麻疹、兒麻等),應間隔一個月後再接種其他疫苗。如先接種的是死疫苗(流腦、百日破二聯等),則需間隔半月即可接種其他疫苗。
主動免疫的疫苗,特別是活疫苗,在接種前一個月和接種後一個月,應避免注射丙種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被動免疫製劑。另外,為了避免毒副反應的發生,對個別預防針還有特殊的間隔規定。如接種卡介苗後一個月內不能在同臂接種白喉類毒素,麻疹疫苗不能與丙種球蛋白同時注射等。總之,預防接種應聽從保健醫生的安排進行。
預防接種前需做哪些準備
預防接種是一種有目的的長期防病手段,所以有必要在接種前做一些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