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嬰幼兒的免疫指南(1)(3 / 3)

足月小樣兒能否按程序預防接種

足月小樣兒又稱為成熟不良兒,是指基本足月產或過月產,而嬰兒的體重在2500克以下。這種嬰兒多因母體胎盤功能不全,宮內發育障礙引起,與妊娠胎齡無關。這些嬰兒的生活能力較低,生後體格發育多數不會像早產兒那樣很快趕上正常兒,而是持續發育緩慢。

這部分兒童也屬體弱兒管理範疇,近年來已引起各級兒保醫生的重視。對單純體重偏低(不小於正常兒20%)的嬰兒,預防接種可按時進行,接種間隔與接種劑量同正常兒無異。但多數小樣兒會同時伴有消化功能低下,表現生後一直食欲不好、易嘔吐,從而營養狀況較差。除體重偏小外。多伴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病症,並且易患呼吸道感染和腸道感染。另外,這部分嬰兒由於肌體器官功能狀態都較差,可能會影響肌體正常免疫反應的發生。因此,預防接種應適當推遲,需待體格發育正常後及時補種。

先天性心髒病嬰兒能否預防接種

先天性心髒病主要是由於胎兒時期心髒發育的障礙所引起的心髒結構異常。不同種類先天性心髒病的發病數因年齡而有顯著差異。最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為心房或心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狹窄等,並且在這些先天性心髒病中,大多數臨床表現症狀較輕,甚至有許多是在體檢中偶然發現的。對這類先天性心髒病病人預防接種不僅可行,而且較常人更為必要。因為先天性心髒病的兒童體質差,較正常兒童更容易患傳染病,更需要保護。所以輕型心髒病應進行正常的預防接種。

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病,如法魯氏四聯症、大血管異位、單心房或單心室等,多伴有青紫和較嚴重的臨床症狀。這些兒童不宜做預防接種。由於心髒的嚴重病變。使得息兒經不起任何疾病刺激。預防接種相當於一次“輕型傳染病”。可導致心衰發生或加重先天性心髒病的臨床症狀。

對先天性心髒病的預防接種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先天性心髒病盡管不屬於嚴重的心髒結構異常(如心房或心室間隔缺損),但臨床症狀較明顯,如伴有青紫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反複心衰,則暫時也不應考慮預防接種。這需要醫生嚴格把關,做到因人因病而異,既要掌握好禁忌症,又要考慮到“體弱兒”的保護。

哪些寶寶暫時不能預防接種

盡管做預防接種是保護兒童免患疾病的有益措施,但有些情況下兒童暫時不宜做預防接種。有如下情況之一者可考慮延緩預防接種。

1.打預防針是肌體接受抗源刺激,必然有一定的反應,因此,在打預防針時寶寶的身體應該是健康的。如有發熱、皮疹或處於感冒初期等,都暫時不宜做預防接種,以免加重病情。

2.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的兒童應暫緩預防接種。因為傳染病都有一定的潛伏期,如果已被傳染了,再打預防針會加重病情。

3.腹瀉患兒暫不服小兒麻痹糖丸疫苗。兒麻糖丸口服需經腸道淋巴管吸收,因腹瀉時腸道內消化功能紊亂,可影響疫苗的免疫力產生。

4.最近6周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或其他被動免疫製劑者,為防止被動抗體的幹擾作用,應推遲預防接種。

5.某些傳染病的流行時,應暫緩某些與之有反應的疫苗的接種。例如:乙腦流行時不宜接種百日咳菌苗等。

患過某種傳染病還需要接種相關疫苗嗎

患過某種傳染病後,還要不要注射相關的疫苗,這要根據傳染病的種類而定。有些傳染病愈後,人體能獲得較長久較穩固的免疫力,即所謂終生免疫。這是由於引起發病的病原體較穩定、不易產生變異、且沒有類型的區別。所以。患過這類傳染病後不需再注射相應的疫苗,如天花、麻疹、白喉、傷寒等。有些傳染病的病原體每年都有變異,且同一種病原又有不同類型、各型之間缺乏交叉免疫,患過這些傳染病後,還有再次得此種傳染病的可能。例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小兒麻痹等。因此,患過這些病還要進行相關疫苗的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的常見反應

什麼是預防接種反應

預防接種是將生物製品作為一種抗源進入肌體,肌體會產生一係列反應。正常的免疫反應通常被認為是抗感染的重要條件,並強調免疫是對入侵微生物的特異性抵抗的能力。但是那些作為抗原或半抗原的生物製品及其附加物質,在人體接種後不僅在接種的局部組織表現過度反應,而且會在全身引起一係列的生理功能紊亂和病理變化,後者引起的反應過程中所表現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又稱為預防接種副反應。由於這種反應一般是由生物製品作用於肌體而引起。因此,是否發生反應,由生物製品、肌體和環境三方麵因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