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建立兒童預防接種的卡和證:因為預防接種的各種疫苗都有不同的規定,有了預防接種的卡和證,每次接種後都有明確的記錄。可以防止漏種和重複接種,也便於計算免疫間隔。此外,兒童患病時預防接種證還可供醫生參考。有利於對疾病的正確診治。
2.預防接種前最好能給兒童測體溫:因為體溫正常才能進行疫苗接種。一般急性病兒童多伴有發熱,由於兒童不會表達感受。有低熱時仍可照常玩耍。如果在有發熱的基礎上接種疫苗,可使體溫更加升高,加重病情。同時還會混淆發熱病因。因為正常預防接種後部分兒童可有輕度發熱,而這種預防接種後的一般反應與疾病發熱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
3.注意皮膚清潔:保持皮膚清潔可減少預防接種後的細菌感染機會。預防接種後一般24小時內不再清洗局部皮膚。因此,最好在預防接種前洗澡、換內衣。
4.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在空腹、饑餓和過度疲勞時不宜立即進行預防接種。可給小兒進食休息後再接種,這樣可減少暈針和低血糖反應。
預防接種後多久才能產生免疫力
預防接種後多久肌體才能產生免疫力,這主要取決於預防接種的類型、疫苗的種類和預防接種的途徑等因素。
一般來講,被動免疫注射後立即可獲得足夠的免疫力。如乙型肝炎媽媽的新生兒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受傷後注射的破傷風抗毒素等均屬此類。我們計劃免疫規定的幾種疫苗均屬於主動免疫,一般初次接種約1~4周後,肌體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1~3個月免疫力達到較高的水平。有些疫苗經一次注射後產生免疫力較弱,需要再加強1~2次後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並維持較長時間。
根據人群的血清抗體調查和疾病的流行情況,對每種疫苗都有不同的注射規定。我們必須嚴格按規定進行各種疫苗的預防注射。盡管預防注射一針後不久體內即可產生抗體,但大多數疫苗需要在基礎免疫全程完成之後,才能真正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預防接種後還會得傳染病嗎
預防接種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有一定保護性的,但是,它對人群整體的保護率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對個體而言,預防注射後仍有患病的可能。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免疫的個體差異:預防接種多屬主動免疫,其體內的免疫反應因人而異。同樣劑量和方法接種的疫苗,對不同個體體內產生的抗體量也會不同,抗體產生得少,抵抗力就相對差。預防接種對不同的個體給予同樣的病源刺激,極少數人有可能因抗體產生不足,甚至達不到保護目的而被感染疾病。
2.免疫的時間有限:各種疫苗接種後,抗體保持較高水平都有一定的期限。隨著時間推移,抗體會逐漸下降。因此,有些疫苗需要在一定的間隔後加強,以保持抗體處於較高水平。如果超過免疫時限又接觸病源,就有可能患病。
3.被感染的病源量太大或致病力太強:如果與傳染源密切接觸,當一次感染的細菌或病毒的致病力超過了體內免疫抗體水平時,體內抗體的抵抗力就不能達到完全保護肌體的作用,而導致發病。
預防接種期間可以使用抗生素嗎
我們目前使用的預防接種疫苗一般都是減毒活疫苗和細菌病毒的滅活死疫苗,從理論上講,抗生素對病毒性疫苗或細菌死疫苗都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可以同時使用抗生素。因為一般的病毒疫苗,特別是一些半抗原疫苗,對抗生素是沒有反應的。
但從另一角度看,疫苗作為外來的抗原,接種後肌體要產生相應的免疫反應,才能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而抗生素是殺菌劑,對肌體的免疫反應有一定的影響。
由於我們對一些疫苗的來源以及抗生素的抗菌譜不十分清楚,因此,在預防接種期間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對活疫苗,因為有些抗生素會影響整個免疫過程,使預防接種失敗。因此,如果在預防接種期間有必須使用抗生紊的病症時,最好推遲預防接種1~2周為宜。
預防接種對象
早產兒能否按正常程序預防接種
早產兒也稱未成熟兒。是指在妊娠不滿37周出生的嬰兒。一通常孕期越短嬰兒越小,多數早產兒身長不足46厘米,體重小於2500克。由於早產兒在母體內發育時間不夠,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都較正常兒差,容易患各種感染和新生兒期常見病。因此,早產兒在社區保健服務中屬於重點管理的體弱兒,更要重視其計劃免疫安排。
早產兒預防接種要因人而異,對發育不成熟的早產兒,應適當推遲預防接種的時間。這裏主要指有以下情況的早產兒:(1)體重過小者(小於1500克),(2)孕期小於5個月者,(3)出生後伴有其他疾病者,如感染、黃疸、顱內出血、硬皮症等。這些早產兒因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預防接種後肌體免疫反應不能正常進行,達不到防病目的,有時還可能誘發其他疾病。除上述情況外,對大多數早產兒來說,盡管出生體重偏輕,如無並發其他疾病,在新生兒期會發育很快,體重到滿月時基本都可趕上同齡足月兒。對這部分早產兒的預防接種無須特殊安排,可與正常兒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