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時間一般不宜太長。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5~7歲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平均為15分鍾,7~10歲的兒童為20分鍾,10~12歲的為25分鍾左右。所以學習一段後,應該讓孩子放鬆活動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勞了就讓他動一動,喝點水,吃點東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強迫他坐著一動不動,越是這樣,他就越不能專心。
保持清靜的學習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避免在孩子學習的地方忙這忙那,或出出進進。更不要從事一些對孩子特別有吸引力的活動,如看電視、聊天、打撲克等。否則長此以往,孩子勢必養成東張西望,心神不定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孩子學習時,家長最好也能坐下來看點書讀點報,少做一些分散孩子注意的事情。
遊戲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
在家庭活動中,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了做些集中注意力的遊戲,比如玩拚圖、搭積木等,使孩子在濃厚的興趣中,養成專注習慣。此外,兒童在玩遊戲時常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其聚精會神的時候,家長切不可隨意打擾、幹涉,因為此時不斷地幹擾孩子,會弄得他們一陣急、一陣惱,不利於他們養成做事專心致誌的精神。
認識鍾表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孩子聽收音機時,常聽到播音員報時:“北京時間12點整。”家長也經常提醒孩子:“五點半了,該吃晚飯了!”孩子逐漸對鍾點有了概念,也想了解鍾點是怎麼回事。孩子看到家裏有鬧鍾,父母都戴手表,就對鍾表產生了興趣,想知道為什麼爸爸媽媽能從鍾表上看時間,知道幾點了,而自己卻不會。
孩子在掌握了鍾點的初步概念之後,就可以教孩子認識鍾表了。對於孩子來說。能學會看鬧鍾、手表,對孩子認識數、形成時間觀念、發展智力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有益處。孩子年齡小,隻要教會他能從鍾表上看出幾點鍾,幾點半鍾就可以了,而不必非要識到分、秒。
鑒於以上情況,家長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教孩子認識鍾表。
利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關係最密切的活動,由家長或教師指著鍾麵的數字和時針向孩子講解。
比如:早晨6點,叫孩子起床,家長可以說:“快看表,都6點了,趕緊起床。”早上7點鍾,催孩子上幼兒園;中午12點,提醒孩子該睡午覺了;下午4點半,該看兒童節目了等等。這樣,經過多次反複,孩子就會慢慢自己看鍾表了。
和孩子一起做個紙麵鍾,經過遊戲來掌握鬧鍾
告訴孩子短鍾是時針,長針是分針,分針走一圈,時針才走一格,時針每走一格就是一個小時,兩格是兩小時,依次數推。家長可以先撥給孩子看,再讓孩子撥,讓孩子依順序認識1點、2點、2點半……還可以和孩子做遊戲:每人隨意報一個時間數字,看誰撥得又快又準。做一段時間紙麵鍾遊戲後,最好能讓孩子撥一撥真正鬧鍾。
帶孩子去外麵看一下各種鍾表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附近的鍾表店看看,讓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鍾表:日曆表、電子數碼表、鏈鍾擺的掛鍾、帶鬧鈴的鍾。還可以帶孩了看車站、鍾樓上的大自鳴鍾、電子表等。最好讓孩子總結一下鍾表的特征,使孩子透過千差萬變的鍾表的表麵,深刻了解鍾表的基本功能——報時。
給孩子講解鍾表的一般知識
可以拆開後蓋,讓孩子看一看鍾表是如何走動的,告訴孩子鍾表有時候會走不準,有的時候快,有的時候慢,但可以調整。當電台報時時,家長可以對鍾表並給孩子講解,讓孩子嚐試自己對鍾表。孩子較好地認識鬧鍾後,再教孩子識手表、電子表等,由形象具體的表逐漸到複雜、多樣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