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講故事成為孩子智力開發的有效途徑,就必須講究講故事的藝術。有的家長總是“從前,有一個小孩子……”的老一套,對孩子感染力不強。有的家長卻能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提出一個非常新穎奇特的問題來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或者是故事講到一半時,把以後的情節留給他去想像、猜測,以此發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給孩子講故事應注意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動作,並盡可能地讓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如此方能更好地啟迪孩子的智慧。
◎遊戲是發展智力的好手段
遊戲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他的主要活動,也是發展智力的一種良好手段。遊戲的種類和內容是比較廣泛的,有智力遊戲、體育遊戲、角色遊戲、表演遊戲等,這些遊戲都與智力發展有很大關係。
遊戲能否成為發展孩子智力的好手段,關鍵在於家長和孩子做遊戲的過程中,能否把講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寓於遊戲活動之中。有經驗的家長往往是不把遊戲僅僅視作孩子的娛樂,而能把科學知識和各種能力培養融進遊戲裏麵。例如:佳佳的媽媽在地上畫一條鐵路和一條公路,拿出一輛玩具小汽車給佳佳說:“請你做司機,把小汽車開走,應走什麼路?”佳佳想了想,把小汽車放在公路上,口裏發出嘟嘟的聲音,用手往前推。這時,媽媽問佳佳:“你的汽車為什麼不走鐵路呢?”佳佳說:“這條路有鐵軌的,汽車不能走。”佳佳的媽媽平時正是這樣和女兒開展遊戲的,經過一年多的遊戲活動,佳佳的知識逐漸豐富,智力也得到發展。
◎適當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培養其智力的有效活動
當今,無論是對掌握知識的量還是質而言,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十分沉重的負擔。而且,由於父母普遍溺愛獨生子女,舍不得讓他們幹一點兒活,因此,很大一部分家庭都很少讓孩子分擔家裏的家務和其他勞動。於是,孩子似乎在生活中隻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讀書”。在家裏孩子的活動內容越來越少了,包括孩子自己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勞動都由父母包辦起來。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的小學生95%以上在家是不用做任何家務的。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已越來越顯露其許多缺陷,由於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使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日益降低。隻讓他讀好書,代替和承包他所要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沒有積極意義的。相反的,由於孩子缺乏應有的勞動和活動,就可能導致他不能全麵發展,即使學習成績優秀,也會缺乏應有的社會生活能力。
從小讓孩子參與適量的家務活動與勞動,不但能培養孩子的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他人、耐心細致等優良品德。一個人的成才,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優良品格也是極其重要的。
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在幼兒階段,孩子能對科學產生興趣嗎?如何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呢?這些是每一個家長或教師都想知道的問題。
其實,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孩子們的遊戲中,它們就是孩子身邊的花草魚蟲,是孩子常見的風、雲、雨、雪、起霧、下霜等自然現象,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觀察的對象。家長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這些現象,還可以帶孩子走進大自然,為孩子解答各種問題,如“大雁為什麼每年秋天南飛?”“為什麼螞蟻搬家就要下雨?”“為什麼夏天的水要比冬天的水涼?”等。
◎經常做一些科學小實驗
父母利用家裏的自然物、廢舊材料,就可以教孩子自己操作一些簡單的科學小實驗,以明白一些科學道理。
這類科學小實驗很多,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精心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與遊戲,讓孩子獲得一些科學知識,從而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
家長可以利用電冰箱,為孩子演示水的三態變化,用塑料袋裝空氣後捏住袋口。讓孩子按一按有什麼感覺,再對臉擠出點空氣看有什麼感覺,了解空氣處處都在,是無色、無味的。通過科學小實驗,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經常做些豐富多彩的活動
如帶孩子去參觀各種展覽,逛博物館,遊覽動物園、公園等,以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擴大他們的眼界。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飼養小金魚、澆花、采集落葉等,培養孩子對動植物的興趣。
◎多講科學和童話故事
科學故事中有很多科學知識和道理,又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出現,所以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如《小蝌蚪找媽媽》、《小水滴漫遊記》和《吃新郎的螳螂》等,都是比較好的科學故事。
◎多看照片、圖片以及電視
給孩子看一些實物照片,可以讓孩子更好地了解動、植物的外貌特點及生存環境;電視節目中的《動物世界》也是比較好的講解科學知識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