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說明,背誦使孩子的記憶力有相當程度的進步。人類的記憶裝置,耐得住重複的鍛煉,而且越練功能越強。
為了達到增強孩子記憶力的目的,與其費事地教孩子背誦生澀的古文,倒不如教他背押韻的詩。因為在節奏感下孩子學起來既輕鬆又愉快。
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有個詩人說:“物和人的關係越自由越好。”這意思是說,假如這裏有一支鋼筆,成人隻當它是寫字的工具,這就充分地顯示出成人和鋼筆之間的關係是不自由的,因為他把鋼筆的用途固定化了。
但換了孩子,他會把筆當作糖般地放在嘴上舔,或像樹枝一樣地拿來折,或把它當作槍把弄,像這樣,孩子和物件的關係,比起成人來,要自由得多了。
這時,如果家長再以生動的語言加以啟發,則對發展孩子的想像力更加有益。
如我們常見的孩子拿著一根棍當馬騎,並用小樹枝或小布條當作馬鞭抽打著。孩子玩得很高興,可是當他玩夠了的時候,就會扔下木棍跑去玩別的了。這樣的遊戲反映了什麼呢?隻是表現了孩子把木棍當馬騎這一點天真的天性。父母對於孩子這樣遊戲往往是聽之任之,不加理會;有時說話也隻是說:“把棍子放到原來的地方,別到處亂扔!”如此而已,即使孩子聽話,把木棍放到該放的地方,也沒有得到更多的東西。可這時如果家長善於引導,隻要三言兩語,就可以啟發孩子玩得更有意義,也更有情趣,又可借此機會發展孩子的思維和語言能力。譬如,媽媽可以提來小桶對孩子說:“看,馬跑了半天,一定累壞了,讓它喝點水吃些草吧。”那麼,孩子就會很高興地接過小桶去給馬“喂水”,還會想像用什麼東西來代替草料。孩子這樣做的時候,還會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馬兒,你喝飽了嗎?現在,我牽你到馬棚裏喂草吧……”甚至還會撫摸著他的“馬”說:“你歇歇吧,我要幫媽媽做點事了。”這樣,孩子每當玩完騎馬的遊戲,再也不會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對“馬”關懷備至,既發展了語言和想像的能力,又培養了良好的品格和習慣,而這一切,都是在輕鬆愉快的玩耍之中進行的。
愛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什麼都想動手幹幹,什麼都想試試。這些,在大人看來,隻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孩子氣而已,因為它往往是以強烈的淘氣形式表現出來的。然而,即使大人看來是一種很難管教的淘氣,但小孩子自身卻從中體會到一種完成一項事業的喜悅,自己動手幹成一件事情的成功感受。要是一開始就責備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等於掐掉了孩子正在茁壯生長的嫩芽。
不過對孩子的好奇心也必須給予必要的引導,那就是使孩子的好奇心與正確的學習方法結合起來。盲目的好奇心往往帶有破壞性和危險性。孩子知識積累甚少,如果凡事都憑個人一時衝動盲目動手,往往後果不堪設想,像煤氣開關和電源開關,都是由不得他產生好奇心的。
孩子過分好奇,一有風吹草動就想看個究竟,今後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所以有必要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變成不止的求知欲。
積極開發孩子的右腦
智力活動受大腦的控製,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兩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優勢。左半球控製右半身的活動,主要具有處理語言、進行抽象思維,寫、計算、排列、分類、詞語記憶和時間知覺;右半球控製左半身的活動,具有處理總體形象和空間概念、鑒別幾何圖形、感知音樂旋律、進行模仿並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創造性機能,主管著人的直覺、想像、理解、節奏、舞蹈,以及態度、情感和意誌,兩半球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左腦與右腦兼顧的平衡發展是開發智力的重要原則之一。由於兒童從小學習語言,隨後又重視讀、寫、算,強調理解和邏輯思維,故左腦相對使用頻繁,較為發達。相形之下,右腦常使用不足,發達能力較左腦差。
愛因斯坦被為視天才,但他早期的發育比較遲,教師都認為他不可救藥;而且他似乎並不太用功,投考蘇黎世工藝學院失敗,第二年重考,才勉強及格。
心理學家托馬斯·勃菜克爾認為,愛因斯坦的天才,可能是因為他的左右腦發育速度不同。他幼時有閱讀困難症,這可能是他的左腦的語言及邏輯功能發展比較遲。左腦發育遲,就使右腦有充分的發展機會了。右腦是專管創意的機構,右腦有機會發展,才能逐漸追上左腦的發展速度,兩者配合就會有較佳的機會。
用愛因斯坦本人的話來說,他是用視像和空間動作,而視像和空間動作都是右腦的功能。
◎如何開發孩子的右腦呢?
適當鼓勵孩子多使用左手。多用左手即多用右腦對孩子用左手使剪刀、折紙、打球等,不用刻意糾正其使用左手。
早期教育中多一些遊戲、音樂、繪畫、舞蹈、體育等活動,多采用直觀與形象教具,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讓孩子及早開始讀、認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