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怕子女外出受誘惑而變壞,每當寶寶一放學回家就留在家裏不許外出。父母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效果卻不佳。把寶寶“鎖”在家裏,風險比較少,外麵的世界,風大浪大,引誘多,不懂事的寶寶容易變壞,沾上壞習氣。但這樣做,寶寶正常的身心發展會受到抑製,而且,總不能老是把他關在家,與世隔絕,那麼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理方法?辦法當然有。例如:父母與寶寶保持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令他的感情有出路;在小心管束之餘,讓他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用協商辦法解決彼此的代溝;平時主動疏導如何結交朋友等。如果一味隻知嚴加管束,看似安全,實際情況可能變得更壞。
哪些孩子可獨留家中
到底多大的寶寶可以讓他們獨自留在家中?專家認為,年齡不足以判斷寶寶是否可獨自留在家裏,還必須考慮他們的成熟程度。如何衡量寶寶的成熟程度,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1.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有開門、接電話、使用一些器具的能力。
2.膽大
事無大小都害怕的寶寶,不可獨自留在家中。
3.控製情緒
能在壓力下保持鎮靜。
4.遵守規則
不守規矩的寶寶,不可獨自留在家,即使沒事發生,父母仍會忐忑不安。
怎樣幫助孩子確立自我
自我是由一個人對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態度所構成的。自我具有強大的力量和作用,可以掌握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自我可以從學習中得到,也可以從學習中改變。從嬰孩時代已不斷地累積自己及世界的資料,逐漸形成了知識、價值觀等概念,在形成自我概念的過程中,幼兒期的經驗極其重要。例如,幼兒時期對一切的信息都是模糊的。如果此時不斷受到別人的讚賞:“這寶寶既聰明又漂亮。”日子久了,無形中寶寶就相信自己是聰明而又漂亮的。相反,如果不斷指責寶寶做什麼事都一塌糊塗,那麼即使寶寶有足夠能力去應付,但是薄弱的自信心也會阻撓他的辦事能力。
自我概念可以是積極而又具建設性的,但也可以是消極而帶有破壞力的。因此,無論在家庭或學校教師,要多關懷寶寶,要幫助寶寶形成正確的態度及信念,特別是大人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寶寶,應處處以身作則。
別以小利害孩子
有些父母在別人向自己的寶寶索取手中的食物時,會鼓勵正在猶豫的寶寶:“給叔叔阿姨吃吧,我們家裏還有呢”,或是“等一會兒爸媽再給你買”。這種家庭教育出來的寶寶往往對別人的要求表現得很大方,雖然他自己也很想吃手中的食物,但他控製住自己的欲望來滿足他人。
有些父母卻不是這樣,他們教寶寶回答:“不給,叫叔叔阿姨自己去買”。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相當開玩笑的性質,但是從教育角度來看,這種玩笑還是不開為好。
還有些父母更為離譜,處處教育寶寶為自己爭利益,不要吃虧。由這種家長培養出來的寶寶就會變得自私自利,隻顧自己不顧他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
生活中,很多寶寶做事都缺乏耐心,漫不經心或有頭無尾,令很多家長發愁。科學家的實驗表明,在良好的環境下,3歲能夠連續集中注意力3~5分鍾,4歲兒童連續集中注意力10分鍾,五六歲兒童連續集中注意力15分鍾左右,所以一般情況下寶寶缺乏耐心是屬於正常範圍的,不必過於擔心。不過,耐心也需要某些方法來培養,這些方法都很簡單,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采用。
例如寶寶對畫畫挺感興趣,可是總是沒耐心畫完一幅完整的畫。這天,他隻在紙上畫幾棵小樹,就跑去讓爸爸跟他做遊戲,爸爸看了看寶寶的畫,提議和寶寶來個“畫森林”比賽,看誰先在紙上畫滿小樹,畫成一片美麗的森林。寶寶立刻高興地拿起了畫筆,專心致誌地埋頭畫起來。
又例如,寶寶正在用積木搭一個大輪船,剛搭了一半,又去玩桌上一隻小塑料瓶,媽媽看見了,知道他又沒耐心搭積木了,於是走來對寶寶說:“你看這隻小瓶子像不像一隻煙囪?我們把輪船搭好,然後把它放在輪船上上做煙囪吧。”於是寶寶回到積木遊戲上來,直到一艘漂亮的大輪船被他“建造”起來,才跑出去跟小朋友玩了。
這兩個例子都表明,當寶寶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時,家人不要批評,更不要強迫寶寶一定做完,而應該巧妙地設法把寶寶的注意力引回原來的活動上,並且幫助寶寶把活動變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
父母如何和孩子交流
◎每天要擠出一些時間和孩子相處
聆聽寶寶傾訴他們當天發生的事情、真誠回答寶寶的問題,而不是表麵的應付或空洞的回答。從父母的每日言行中,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真誠的愛。
◎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
通常父母都會堅持己見否定寶寶的感受。譬如你忙得不可開交正在準備晚餐,寶寶這時跑過來告訴你:“我好餓啊”!你若不理或加以斥責,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就會受到創傷,在他為一些在大人看來是芝麻大的事而煩惱時,需大人的安慰。如果你對他的感受持否定的態度,久而久之,寶寶對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會持否定的態度,怎能建立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