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家庭教育不可忽視(1)(2 / 2)

寶寶有害怕情緒時,父母不該嘲笑或處罰他們。如果寶寶害怕一個人在房間裏不開燈睡覺。可在他床頭上裝一個燈的開關,讓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動權,幫助消除害怕。

◎說明理由

經常給寶寶講一些有趣的知識,有助於消除他們的害怕心理,如有的寶寶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釋蜜蜂是如何辛勤勞動、采花粉釀蜜的。隻要你不惹它,它就不會蜇你。

◎榜樣塑造法

實驗說明,榜樣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心理。因為寶寶總是模仿父母的。

◎預防害怕的情緒發生

假如寶寶第一次上學感到害怕,那麼在開學前,應帶寶寶去參觀一下學校,讓他適應新的環境。

孩子和媽媽

為什麼孩子最愛粘媽媽

當媽媽急著要出門時,寶寶卻哭哭啼啼抓著不放,送他上幼兒園也一樣不放媽媽走,隻要不見媽媽的影子就哭。這些現象使得媽媽也不知所措,愈想放手,寶寶就越粘越緊,為什麼會這樣呢?

◎寶寶有不安全感

平時媽媽怕寶寶粘,趁寶寶沒注意時偷偷溜掉,寶寶一轉身,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緊張和恐懼之念油然而生。

◎媽媽情緒變化不定

媽媽情緒起伏,寶寶察言觀色,總是摸不清媽媽的喜怒哀樂,養成對周圍事物的不確定性,自然害怕失去媽媽。

◎威脅的後遺症

很多父母常常威脅寶寶或開玩笑說要把他丟掉或送給別人,無形中造成寶寶的擔心。

◎夫妻教育寶寶的態度不同或常爭吵

造成寶寶的不安及罪惡感,責怪都是自己不乖,爸爸媽媽才會爭吵,而害怕爸爸媽媽不要他。

◎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

寶寶要離開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像斷奶一樣困難,是需要時間適應的。

◎遭到挫折

寶寶在學校與教師、同學之間產生不協調或不適應的情況,自然要找一個靠山,而媽媽就是最好的一個。

孩子纏著媽媽怎麼辦

一般寶寶在2~3歲時,特別喜歡纏著媽媽,這是因為當寶寶進入2歲後。就逐漸明白到,他與媽媽是分離的個體,為此,他會產生一種媽媽將會離他而去的恐懼感。當媽媽一離開他,寶寶會感到沒安全感而煩躁不安。當寶寶進入3~4歲,他會明白自己是獨立的,會逐漸地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來。但如果到這時寶寶還一刻也不能離開媽媽,隻要一離開就大哭大鬧,非再次見到媽媽是不能安定下來,那麼做媽媽的有必要耐心地探討寶寶這一過度反應的原因,並耐心地解釋、勸導,讓寶寶從心理上接受這事實,才能令寶寶生活得更活潑、正常。這時,千萬不能打、罵或一走了之,以免令寶寶長大後有心理障礙。

有小偷小摸行為怎麼辦

寶寶有偷竊行為,父母應了解其原因,然後采取相應的教育。

寶寶有小偷小摸行為時,問題不在於偷的東西值幾個錢,而在於這種行為背後的思想根源。寶寶對偷竊的看法取決於父母對偷竊行為的看法及寶寶成長階段。一般來說,很小的寶寶的想法是“我的是我的,他們的也是我的”。小寶寶拿其他夥伴的玩具時並沒有預謀和惡意。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對希望得到某件東西與有權利得到某種東西的區別尚混沌不清,他們以為想要什麼就可以要什麼,很難理解財產所有權的規則與概念。

在寶寶進入幼兒期前,他們通常都有了私有意識而認識到必須拿錢來買商店裏的東西。到上學時,他們應該具有了自我控製能力,避免隨心所欲地拿他們想要的東西。

孩子說謊怎麼辦

初為人父母者,首次發現自己二三歲小孩會說謊話,難免內心頓然沉重起來。

紐約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巴爾特認為,寶寶偶然說謊是意料中的事。父母遇到寶寶說謊必須立即指出他們這是不對的,但不應作出過度粗暴的反應。巴爾特給父母提出下麵一些忠告,讓他們透過正麵的態度去鼓勵小孩不要說謊話:

1.把富於誘惑的事物移到孩子無法碰到的地方

如果父母要小孩在晚飯前不要吃餅幹,就應把餅幹收藏在櫥櫃裏,不要把他隨便放在一般容器內。

2.當你明知他做了錯事,不要“迫供”

如果父母使用壓力,小孩很容易會說謊來挽回麵子。父母不要像律師盤問犯人一樣,這不是教導孩子的方法。

3.透過自身的行為來教導孩子不講假話

在家裏培養一種鼓勵孩子講真話的環境。

準許偶然說謊而不予懲罰。若說謊話被視為不對,而講真話則受到尊重。孩子很快知道應做一個正直的人。

把孩子“鎖在家”並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