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對孩子的期望要從實際出發(1 / 1)

教育孩子,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顧及孩子的愛好與特長,如果隻根據家長的興趣和願望,那麼孩子隻能走向相反的道路。當今讓孩子學習樂器,對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據調查表明:約50%的獨生子女學過鋼琴等樂器。

無論是鋼琴、小提琴還是電子琴、手風琴,學琴都是孩子童年時期接受的投資最大、時間最長、努力最多的學習活動。有不少家長甚至是省吃儉用來為孩子買樂器、請老師,而孩子則要在本來已經十分緊張的學校學習之外每天還要擠出很長的時間練琴,並且一學就是幾年,甚至更長。孩子在上課與練琴過程中所承受的來自態度、體罰方麵的壓力更是其他學習活動所無法與之相比的。這在我們這樣一個本來並不十分發達、教育投入遠遠不足的國家來說,可算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在精力、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花這麼大的本錢讓孩子去學琴呢?

來自北京的一位女士說,她讓7歲的孩子練琴,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毅力,提高修養,讓孩子了解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

在黑龍江大慶市從事科技情報工作的一位家長表示,培養5歲女兒學琴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藝術氣質和開發智力。

山西長治一位從事化工工作的家長說,學琴有助於女兒開發大腦,提高生命質量。

然而問題並沒有像家長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有一個女孩子(也許有千千萬萬個類似的女孩、男孩),原來非常活潑、開朗、懂事,5歲時家長省吃儉用給她買了一架鋼琴,並用幾乎1/4的工資為她請了鋼琴老師,由父親天天帶著她練琴,每次去老師那兒上課。從此以後,每天練琴時,她耳邊不時傳來父親急躁的吼叫和怒罵,上課時老師難得滿意一次,家庭氣氛也非常明顯地變壞了,學琴成了她無法擺脫的痛苦。然而這孩子從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須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這樣的心理狀態與家庭氛圍中長大了。當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時,周圍的人都注意到孩子變了,變得孤僻寡言,膽小怕事,不願學習,害怕困難,回到家裏也很少和父母說話,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遠、隔膜。家長本來期待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可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畏縮;本來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可是發現孩子越來越對任何學習都不感興趣,凡事懶得動腦子;本來期待孩子從此做事自覺,可是發現孩子不但練琴不自覺,而且還開始出現了各種欺騙家長、偷懶不學習的現象;本來期望孩子從此遇到困難勇敢地用毅力去克服,卻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退縮,做任何事都怕困難,不僅如此,孩子還變得暴躁、與家長關係緊張……這一切都發生在學琴之後。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學琴的實際效果走向了最初願望的反麵。

我們不能想象一個人在經常的失敗與否定性評價中會獲得自信心的發展;我們也難想象一個長期生活在責備、訓斥甚至謾罵環境中的孩子會形成良好的性格,會發展起來人們所希望的“情操”;我們更難想象讓一個孩子在一項自己毫無興趣、也不理解其意義何在、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麵前會有頑強的毅力。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完全被動地迫於某種壓力而進行的機械練琴隻能對孩子智力乃至性格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人們對孩子學琴所寄托的人格、素養方麵的期望目前都在大量地落空。反例之多,現象之嚴重已經到了使我們必須重新反省,思考與評價學琴在兒童發展中地位的時候了。很明顯,問題不在於是否學琴,而在於如何學琴,以什麼目的學琴和在什麼狀態下學琴。

拔苗助長隻會事與願違。當我們無休止地對孩子期望要求時,我們應首先想想給了他多少實際的幫助。

父母應該懂得,讓孩子學琴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多一種參與生存競爭的實力,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孩子感性的需要,使他們能體驗生活的美,使其童年以及未來的生活更美好。

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因勢利導,順其自然,要設身處地為孩子分憂解難,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無休止地對孩子要求這個那個,不切實際地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