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懂什麼,聽大人的沒錯。”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因此有的父母從孩子咿呀學語時就為孩子設計了一幅理想的藍圖,甚至孩子以後要上哪所大學的哪個專業都考慮到了。接著,父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顧孩子的愛好和理想,強迫孩子按他們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如果孩子有一點沒有符合自己的意願,就對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績全盤否定,甚至打罵孩子。確實,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這種望子成才、追求上進的良好願望本無可厚非,但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而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結果讓孩子不堪重負的話,那就太讓人遺憾了。
一個女孩,長相漂亮、身材苗條,而且特別喜歡舞蹈,希望利用業餘時間參加舞蹈班。可他的父母堅決反對。他們不經孩子同意,在校外給孩子報英語班、數學班,還不辭辛苦每天接送。孩子不感興趣,為逃避上課經常撒謊,放學不回家,結果一個學期結束什麼也沒學會。
很多父母一輩子沒有特別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實現父母無法完成的夢想。於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變成十項全能選手,彈鋼琴,學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參加智力競賽,出書,當班幹部,凡是好的東西樣樣不缺,孩子看起來像個超人,心裏卻對父母的嚴厲壓迫充滿怨恨。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談不上尊重,使孩子的愛好、特長得不到發展。如果父母真正關心孩子的未來,就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的愛好,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要幹涉過多,順其發展,並注意觀察,發現其天賦,然後因勢利導,促其發展,切不可主觀地為孩子設計好一切,強迫孩子去做,這樣會壓抑孩子的興趣,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校外興趣班上或不上,要征求孩子的意見,隻要孩子說得有理,就要采納。
父母對孩子過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資聰穎的孩子,在表麵上的確可以培養出各方麵都出類拔萃的天才,但有沒有後遺症呢?一種明顯的後遺症就是強迫型人格,對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爭第一。一旦遇到挫折,因為從小就飽受父母的高壓恐嚇,孩子很可能會一夕崩潰,轉眼間變成一個頹廢落魄的憂鬱症患者。
其實,希望孩子成為全才並沒有錯,錯的是父母的逼迫態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個華裔父親,整天帶著一張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報紙,他的孩子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曾獲得過美國青少年最著名的一個科學獎的金獎,他為孩子的成就無比驕傲。轉而他又歎息道,孩子成人以後和他斷絕了一切關係。無可否認的是,逼迫式教育雖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卻往往以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代價。
父母要正視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成功的路千萬條,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以免增加孩子負擔。為此,父母應這樣做:
(1)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權利。不要讓孩子成為別人怎麼想、孩子就怎麼做的盲從產物,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代替父母實現未盡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興趣,向孩子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逐漸形成獨立的意識,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充分地發展,而不是被父母限製在已為他們設計好的框子裏。不然的話,他們也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在補償父母遺憾的同時,留下自己的遺憾。
(3)給孩子最後的決定權
對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覺得是合理的,就應給予尊重和支持。對孩子理想真正的支持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之上,以孩子的心理準備和接受能力為前提,然後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這需要的是精心嗬護,不是說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機提條件。即使孩子的理想與父母的意願產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靜地與孩子溝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的商量和探討,讓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後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4)對孩子的要求不可過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問題: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和警示,這樣做很可能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
(5)精心培養孩子的理想之苗
當然,對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長的做法也都是錯誤的。如果父母們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理想之苗,也許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樹立穩固的理想。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樹立理想,並為理想而努力。父母對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點點地培養扶持,要細心澆灌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