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自然是既想讓孩子體會到童年的輕鬆快樂,又想讓孩子在競爭中獲得成功。正是父母的這種矛盾心理,讓他們無法給孩子明確的教導。有的孩子過分在意競爭的輸贏,他們不喜歡自己成為輸家,就算是胡攪蠻纏,也要證明自己是勝者。
10歲的薛濤說:“雖然我跑步不如劉霆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溜冰鞋。”“雖然我畫畫不如張林好,但我有72色水彩筆,顏色多得誰也比不上。”“雖然我遊泳沒李慶好,可我的遊泳圈價值500塊,他的遊泳圈有這麼好嗎?”
父母應該仔細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的攀比意識,如果是因為家人對孩子過分注意,過分保護,過分溺愛,而造成了他盲目自大,目中無人,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等,隻能比他人好,不能比他人差的情況,那麼就要及時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因為這樣對孩子的將來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會使孩子滋生煩躁、嫉妒、霸道或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同時也會造成孩子不良的人際關係。
那麼,如何改變孩子競爭意識過強這種情況呢?
第一,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時不要過分保護孩子和注意孩子,也不要過多談論他,而是把他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讓孩子能慢慢有一顆平常心。幫助孩子端正心態,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是件美好的事,而不應充滿了妒忌和憤懣。教孩子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並且誠心地祝福對手。告訴孩子,在競爭中得到勝利雖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合作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
第二,注意批評孩子的方式方法。
在孩子因為輸不起而抱怨時,不要直來直去、就事論事地教訓孩子。孩子在情緒不好時通常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時應該談點別的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引發孩子新的興趣。當然,平時也可以給孩子多安排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當孩子的生活充滿樂趣時,自然不會無端生氣和吵鬧了。
第三,鼓勵孩子相信自己。
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不是隻能通過競爭來體現自我價值。同時也要教孩子不要過分注重競爭本身。
孩子們願當“勝利者”而不願做“失敗者”的心態很正常。適當的競爭意識可以督促孩子一步步向前,但過強的競爭意識對於正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是一種“不能承受之重”,常常會損害他們心靈的健康。如果父母對其不加以正確地引導,很有可能會扭曲成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6幫助孩子告別嫉妒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忌,而且他們的妒忌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無論是相貌、玩具、老師的表揚,還是家長的關注,他們內心的嫉妒都會油然而生。
嫉妒心強的孩子看不慣別人的成績和勝利,當他們不能擁有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不是反省自己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而是仇恨對手,怨天尤人,甚至還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舉動,這就使原本有益的競爭變了味。
陳琴是某校初中一年級的女生,她為人熱情,性格直爽,能歌善舞,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宣傳委員,深受老師喜愛。班裏有些同學很嫉妒陳琴,對她有意疏遠,明裏暗裏地和她作對,對她所做的事極力阻撓或破壞。
在一次評選“三好學生”時,陳琴的選票居然沒有過半,因此落選。這難免讓老師感到奇怪,經過悉心了解,老師得知許多同學受到了班上兩位同學“謠言”的影響。這兩個同學和陳琴是很要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玩兒。經過老師的批評教育,這兩個同學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她們說陳琴各方麵都比自己優秀,所以心裏不舒服,於是到處說陳琴的壞話,並編造事端製造同學和陳琴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