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家長不可盲目鼓勵孩子參與競爭,更不要讓孩子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而應正確教育和引導,培養孩子健康的競爭意識。
1替孩子找個競爭對手
這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無論在學校裏,還是在工作中,處處都存在著競爭。然而,很多獨生子女在家裏被寵慣了,自己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於是,往往缺乏競爭的意識。麵對刁蠻、任性的孩子,父母應該替他找個競爭對手,讓孩子去體驗競爭,學會競爭。
5歲的勤勤吃飯還要媽媽喂,如果媽媽不喂,她寧願餓肚子。要她寫幾個字也是慢悠悠的,媽媽看到女兒這樣心裏就著急。長此以往,肯定不利於她的健康成長。
有一次,媽媽回鄉下老家跟父親說起了這個問題。媽媽的父親說:“這就是獨生子女不好的地方,小時候你們幾兄妹在一起,有好吃的都是搶著吃,你不吃,你哥馬上吃掉了。”從父親的話語裏,媽媽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應該要引入競爭對手。於是,媽媽把自己的侄子明明帶回了家,目的就是讓他和勤勤一起去競爭。
果然,兩個小孩在一起後,吃飯時你追我趕,很快就把飯吃完了,根本就用不著媽媽來喂。在搭積木這類益智遊戲上,媽媽采取獎勵的辦法。誰先完成了規定的形狀,便對誰進行獎勵。勤勤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磨磨蹭蹭了,而是積極開動腦筋,把積木搭得又快又好。
若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為他們尋找對手,因為孩子們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給他們找個對手,讓他們從小懂得優勝劣汰的道理,有利於發揮他們內在的潛能。更重要的是,這種競爭意識的強化,能激勵他們不斷進步,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
隻要讓孩子體驗競爭,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有很多潛力可挖。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孩子在沒有對象可以去比的時候,感覺自己是最棒的。可當他遇到對手時,才能發現原來自己要做的努力還很多。
4歲半的芸芸愛哭,這讓她的媽媽感到煩心。因為她非常刁蠻,總是把哭當做武器來要挾爸爸媽媽,稍不順她的心意就要放聲大哭,直到父母妥協為止。
一天,同事帶著他的兒子來家裏玩。同事的孩子隻比芸芸大幾個月,兩個小孩一見麵就相當投緣,就在一旁玩開了。兩個孩子跳舞的時候,芸芸不小心踉蹌了一下,兩個孩子同時摔倒了。隻見芸芸一屁股坐在地上就捂著眼睛哭了起來,雖然媽媽百般勸說,但芸芸硬是不肯自己站起來。
這時,同事指著他的兒子對芸芸說:“你看,哥哥不哭是個好孩子,要知道好孩子是不哭的喲。”誰知芸芸一聽這話,便抹著眼淚立即從地上爬了起來,淚眼婆娑但倔強地說:“我不哭,我也是好孩子。”看著芸芸那滑稽的表情,一旁的幾個大人也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同事對芸芸的媽媽說:“當孩子懂事後,他們總是喜歡和別人比較,希望能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讚揚,對比教育比打罵來得更有效。”
自此以後,媽媽意識到了要給女兒找個競爭對手,讓女兒在良性比較中不斷懂事。讓媽媽高興的是,自此之後芸芸的脾性有了很大的改觀,她不再像以前那樣無理取鬧。當然,芸芸也會偶爾使一下小性子。這時,媽媽總會把她競爭對手的名字喊出來。女兒也會一邊喊著“我是一個好孩子”,一邊收斂她的壞性子。
合適的競爭對手就像孩子的一個參照物,有了這個參照物,孩子會時刻警覺,時刻給自己打氣。因為害怕落後,所以會不斷超越,爭取更大的進步,其實這就是一種競爭意識。這種意識能激發人身上潛在的能量,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孩子有了一個合適的競爭對手後,家長要分析他們各自身上的優缺點,讓孩子明白對方的優點在哪裏,讓孩子虛心向對方學習。同時,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優點,繼續發揚。讓孩子在競爭中不斷趕超,在趕超過程中不忘記競爭,使孩子把每件事都當成是一個競賽,在相互比較中逐漸做得更好。
當然,給孩子找個競爭對手不是用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的。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的缺點和人家的孩子的優點比,這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給孩子找個競爭對手隻是為了經常用這個對手來提醒孩子,讓孩子感受競爭,並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斷超越自我。
2鼓勵孩子參加賽事活動
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比賽,會讓他們更有上進心。因為這些有失敗者和勝利者的活動,往往會激勵孩子自覺去努力,以便可以顯示出自己比同伴更優秀。
當然,更多的競爭則是在學校展開,比如,考試成績、體育運動,交友等。競爭時刻存在於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孩子得到名次,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競爭體驗。
有一個名叫曲波的男孩在一所市屬重點中學上學,他成績很好,從沒有下過前五名,而且身體素質也非常好,運動會短跑總能在全校進入前六名。曲波還很愛唱歌,校內舉辦歌手大獎賽時,他的父母總是鼓勵他參加。雖然很多時候沒能獲獎,但是他一點都不難過。回家後,曲波經常默默練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