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的爸爸常對曲波說:“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你要有競爭意識。競爭不是為了得到榮譽,而是為了促使自己進步得更快。”曲波的媽媽也鼓勵他:“想做就去做吧!相信你自己!”所以,曲波對參加各類賽事活動很感興趣。
沒有競爭又何來進步?各類賽事活動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比賽能很好地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賽的結果以及麵對比賽的壓力,都能磨煉孩子的心態。如果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參加比賽,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就能得到很好的激發。
父母們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激發孩子參與競爭的熱情和動力。因為競爭可以讓孩子不斷提高自己、超越自己,獲得進步。對於孩子來說,參與到一些競爭活動中,比獲勝更為重要。隻要那些競爭是良性的、有益的,就能促使孩子不斷前進。競爭就像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器,推動著孩子在學業上有更好的表現,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也使孩子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的日常生活更為豐富。
開學不久,上初二的兒子告訴爸爸學校要舉行運動會。爸爸說:“那你有沒有報項目呢?”兒子說不想報。爸爸說:“我記得你跳遠很不錯,應該報一下,重在參與嘛。”兒子有所顧慮地說:“報跳遠容易,在跳遠項目上得個名次就不容易了。”
爸爸對兒子說:“爸爸非常支持你,這是一個展示你能力的好機會,但是爸爸並不看重最後的結果。因為參與的權利在你手裏,而是否獲得名次還要看別人的發揮。如果你沒有獲得名次,證明你的能力可能比別人差些,也可能說明你的實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爸爸看重的是你的勇氣和自信,這才是最重要的。”
兒子聽後一臉的輕鬆,高高興興地說:“我明天就報跳遠項目。”結果,兒子在跳遠比賽中得了第三名,很出乎爸爸的意料。兒子也表示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因為當天比賽時,他一身輕鬆,沒有什麼壓力,所以發揮得很好。
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他感興趣的賽事活動,尤其是鼓勵孩子參加一些能發揮自己特長的比賽,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賽事活動中的比拚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就拿100米賽跑來說,你跑15秒,我就要跑14秒5。你不服氣,練了一段時間,跑了14秒,又超過了我。如果我認為自己跑不進14秒,不練了,就不能進步了。如果我不服氣,繼續練,就可能達到13秒9或13秒8。如果你也不服氣,在具備一定先天素質的前提下繼續苦練,成績就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另外,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是沒錯,但前提是不要把“爭第一”當成競爭的唯一目的,而是更應該注重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品質,比如遇事沉著、冷靜,性格開朗等。這些品質的培養,要比“第一”重要得多。要告訴孩子競爭不是嫉妒,隻有與嫉妒告別,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的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充斥著競爭。如果孩子不敢去競爭,那麼他將來就很難有成功的機會。因此,家長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適時地鼓勵孩子勇敢積極地參與賽事活動,如此,孩子才能懷著一顆積極的健康成長。
3競爭前,請為孩子“鬆綁”
在參與競爭之前,孩子通常背負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壓力很大部分來自父母,比如,孩子參加期中考試,有些父母就給孩子規定一個成績、名次,還告訴孩子沒達到這個目標就怎麼辦。這樣做無形中會給孩子很多壓力,孩子會想:“如果我考糟了怎麼辦,父母還會喜歡我嗎?父母會怎樣懲罰我?”越是這樣想,越容易發揮失常。
丁逸口才不錯,學校舉行了一場相聲比賽,他報名參加了。比賽前的一段時間內,丁逸每天下午都在學校裏和搭檔練習相聲。丁逸的爸爸媽媽商量好了,兒子沒回來,他們不開飯。等丁逸回來了,爸爸媽媽一邊忙著為丁逸盛飯、夾菜,一邊不停地問他練得怎麼樣,估計能在比賽中得第幾名。
有一天,丁逸被問煩了,有些不耐煩地說:“別問了,我怎麼知道能得第幾名呢?”此話一出,爸爸吼了起來,說:“小兔崽子,你聽著,這次比賽你必須獲得前三名,否則你沒臉回來見我。”原來,丁逸的爸爸是一個電視台的播音員,口才很棒。他覺得丁逸就要像自己那樣出色,否則就是丟自己的臉。
結果,丁逸在比賽中太過緊張,本來記得滾瓜爛熟的台詞突然忘了。他在相聲表演中時而啞口無言,時而手足無措,結果首輪出局。
競爭的勝負除了與實力有密切關係外,與競爭者的心態和心理素質也息息相關。縱使你的孩子實力超群,但若他背負了太大的壓力,把比賽結果看得太重,也很容易發揮失常。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參與競爭前為孩子“鬆綁”,鼓勵孩子放輕鬆,不要太在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