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分享帶給孩子快樂,合作成就孩子“雙贏”(4)(1 / 2)

父母要告訴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小朋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在節日裏,還可以讓孩子向同伴贈送禮物,從中體會愉悅的感受。這些做法都能使孩子變得慷慨起來。

10改變孩子的自私,讓他從與人分享開始

由於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過度疼愛,吃的、玩的、用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糾正,這種自私心理會嚴重妨害孩子成長以及與人相處。

有個名叫寒安的3歲小男孩,也許是家中隻有他一個孩子的緣故,所以小寒安獨享、自私的意識很濃,平時在家習慣吃獨食,讓他分一點給爸爸媽媽都不肯。一次媽媽下班回來餓了,就把寒安喜歡吃的糕點吃了,盡管媽媽表示第二天一定會給他買,但他仍然哭鬧打滾,不依不饒。

寒安的玩具更是不能讓別人碰。朋友的孩子羅成來家裏玩兒,看見小寒安正在玩小火車,便伸手摸摸小火車,說:“你的小火車好神氣呀!”小寒安馬上不高興了,還把小火車藏起來,並說:“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誰讓你摸的,你要玩就玩你自己的,如果你沒有就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

才3歲的孩子,“我”字在小寒安腦海裏竟如此膨脹,將來長大,這種自私小氣的孩子豈不是要自嚐苦果?還會有人喜歡和他交朋友嗎?

常常聽一些家長說:“這孩子太小氣了,隻知道為自己著想。”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自私的表現,自私的孩子沒辦法受到別人的歡迎,難以與人友善相處,難以與人互幫互助,難以有喜悅會主動地與大家分享。當然,他所碰的挫折和麻煩也是無法預料的。

4歲的女孩秋靈家在北京,從她學會吃飯那天起,爸爸媽媽就給她準備了專用的餐桌、餐椅、筷子、碗。一次,秋靈的舅舅、舅媽帶著5歲的女兒冬菱到北京遊玩,順便到秋靈家去做客,本來以為兩個小女孩可以好好做伴,結果糟透了。

吃飯的時候,冬菱坐上了秋靈的餐椅,秋靈哭著把冬菱從椅子上拉了下來:“這是我的專用餐桌、椅子!不許你用!”遊戲的時候,冬菱拿起秋靈的玩具,秋靈便哭鬧著不讓冬菱碰,如果大人不在場,兩個孩子非打起來不可。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秋靈的媽媽也不知所措,隻好哄冬菱說:“冬菱是乖孩子,你是表姐,不要和表妹計較,要讓著妹妹,改天姑姑給你買好吃的。”可憐的冬菱,每天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秋靈玩,自己連摸都不能摸。於是,沒待三天冬菱就哭著鬧著要回家。

自私的孩子表現為過分關心自己,隻在乎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很少考慮他人,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

現實生活中,自私的孩子並不少見。雖然自私算不上什麼大毛病,但如果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與人分享,獨占意識太強,很難麵對將來的生活、工作、社交。所以,幫助孩子改變自私的心理,讓孩子懂得分享,孩子才可能有個好心態麵對人生。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

第一,不要溺愛孩子。

孩子吃獨食,玩具一個人玩,東西一個人用,不願與他人分享,與父母的溺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父母要適當藏起一點愛,不能過分寵愛孩子,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要建立一種“公平”的家庭氛圍,有吃的要和孩子一起吃,有玩的要和孩子一起玩,這樣孩子就會形成分享的意識。

第二,及時提醒和討論。

當孩子剛表現出自私行為時,如果父母立即責備他反而不好,應給予提醒,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討論要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討論時要讓孩子明白自私的不良後果,讓他懂得自私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孩子也不想沒人和自己玩,因此他會懂得要大方一點的道理。

第三,學會和孩子分享,也讓孩子學會分享。

有開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有好吃的要和孩子分著吃,這樣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吃東西時,他會有意識地分給家人一點,即使孩子沒有分給家人,父母稍微提醒一下,孩子也會明白該怎麼做。這樣做可以打消他獨占的念頭,使他克服自私的心理。

讓孩子拋棄自私自利的思想,帶著大方、分享的心態上路,將使他受益無窮。

11溝通和玩樂,讓孤僻的孩子打開心扉

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不善交際,不愛活動,喜歡獨自發呆,他們缺少熱情和活力,做什麼都顯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當不得不與人相處時,他們會有如坐針氈之感。這些孩子性情孤僻怪異,通常難以合群,缺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