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至為關鍵的有兩點:
一是勤力;二是創新。
慈祥的母愛
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是一位刻苦耐勞、善良賢惠的母親。她出身名門,幼承庭訓,同李嘉誠的父親一樣滿腹經綸。而且,特別是李嘉誠的父親病逝之後,這位堅強的母親,獨立撫養三個尚未成年的兒女,在貧困的生活中掙紮求存。
生活中不間斷的磨難,工作上層出不窮的重重壓力,使得本來就很沉默內向的李嘉誠開始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隻是默默地做事和學習。李嘉誠的母親常常用一種令人揪心的目光探詢地凝望著他的兒子,每每看到兒子瘦小蒼白的臉,她心裏既難過又害怕。盡管兒子從來不說,她也能理解兒子痛苦的內心世界,她怕極了,她怕生活的擔子太沉重,會壓垮她心愛、懂事、極具孝心的兒子;她怕殘酷無情的命運在奪走她的丈夫之後又將猙獰的魔爪再度伸向她的兒子。於是,揪心而又無能為力的母親隻好祈禱著,她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早晨和深夜必定去佛堂叩拜菩薩。她是那樣虔誠地叩拜著,以致常常令她瘦弱的雙腳紅腫和麻木。
為了減輕李嘉誠對家庭的負擔,像天下所有勤勞、善良、慈愛的母親一樣,李嘉誠病弱的母親每天夜以繼日地替人家縫縫補補,掙一點微薄的錢維持生計。幾乎每天深夜,正在自修的李嘉誠必定會催促母親早些安歇。而母親也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後又在刻苦學習的兒子,慈祥的母親就會悄悄端上一碗兒子最愛吃的潮州白粥。每當這時候,李嘉誠就會心疼地希望母親不要為自己太過操勞,然後,他會閃亮著眼睛告訴母親,他今天工作、學習的收獲,並對母親講述他的誌向,他周密的打算;再同母親一起展望他們家的美好將來。最後,李嘉誠一定會信心十足地告訴母親:
“阿媽,你信我,我會成功的!”
母親在這時候,含著眼淚感動地、愛憐地看著兒子,看著她從來都是默默忍受一切苦楚,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兒子,她總是開心地連聲說:“我信!阿誠,我信!”
在李嘉誠成長的道路上,母親對李嘉誠的影響是巨大的。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裏,母親仍然教育她的兒子堅持誠實、善良的做人準則。
在李嘉誠早年創業時期,在事業上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母親慈愛的光輝是李嘉誠奮力拚搏時的精神支柱,母親永遠都是兒子的大後方,永遠都是以極其欣賞的目光注目著她的兒子,支持著她的兒子。
李嘉誠對母親非常尊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使母親開心。在母親患病入院治療期間,李嘉誠細心護理、關懷備至,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晚上的時間,他必然是和妻子一起與病榻之中的母親度過。
青梅竹馬,一世的情緣
時間回溯到1940年的冬天,11歲的李嘉誠正在用他好奇的目光注視著香港這個花花綠綠的新奇世界。舅父莊靜庵笑嗬嗬地領出一個穿著校服的七歲大的女孩子,並告訴李嘉誠,這個小女孩就是他常聽父母談起的月明表妹。
這時候,雖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李嘉誠和莊月明,卻是在一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時光。李嘉誠常常講中國的地理知識和曆史故事給表妹聽,而莊月明也常常教李嘉誠改掉鄉音、學說廣東話,並且自告奮勇地當起李嘉誠的英文教師,幫助他補習英文。
這段快樂的童年時光,對於李嘉誠來說結束得太快了。1943年父親去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幫助母親照顧全家,便不得不中途輟學,並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失去學業的痛苦,對於酷愛學習、剛剛跟上香港的學習進度的李嘉誠來說,打擊之巨是可想而知的,李嘉誠也為此流盡了傷心的淚水。
這之後的漫長歲月裏,拚命工作的李嘉誠,也在拚命學習,即使再乏,再累,他也咬著牙堅持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用一種情深款款的目光注視著表妹,開始喜歡有意無意希望更多地知道關於表妹的消息,開始愈來愈不自主的關注表妹的行蹤。直到有一天,李嘉誠在學業上和事業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心靈深處一種強烈的渴望——
他需要愛人,也需要被人愛。
這時候,李嘉誠終於發現自己這麼多年努力學習、艱苦創業的另一股鮮為人知的動力:他一直在深愛著默默關注他的學業和事業的表妹;他一直在努力用成果證明自己能夠配得上才貌雙全的表妹。出身名門、聰穎好學的莊月明,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英華女校中學畢業之後,莊月明不僅獲得了香港大學的學士學位,而且還曾經留學日本明治大學。
同李嘉誠一樣,在莊月明的內心深處,對於奮力拚搏、大創事業的李嘉誠也是敬佩非常。盡管李嘉誠為人相當含蓄,感情從不外露,但是莊月明仍然能夠深深體會出李嘉誠那種“並不是為賺錢而賺錢,而是要自立,要充分顯示自己能力和實力”的頑強精神,而這一點,卻正是莊月明所愛戴的。
從此,莊月明默默地將自己的事業同李嘉誠的事業聯係在一起,在默默關注李嘉誠的學業和事業發展的同時,既為他不要命地工作感到擔心,也為他每獲得一個巨大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興。
有情人終成眷屬。1963年是李嘉誠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為幸運和幸福的一年,這一年,他終於娶了他心愛的表妹,這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既得到了一位賢內助,又得到了一位強有力的幫手。
磨礪意誌的鋒刃
1950年的夏天,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
這個時候,李嘉誠僅僅統率著兩個衣衫襤褸的手下,在一條小溪邊的幾間破舊的房子裏,在昏暗的燈光下,侍弄幾台老掉牙的壓塑機,夜以繼日的開辦他的工廠。
開辦之初,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廠長李嘉誠身兼數職。每天大清早就出門聯係業務,也就是香港稱之為“碰早”的工作。為了省錢,他不坐公共汽車,全靠兩隻腳東奔西走,這時候的他是今天勤勞的香港人所互勉的“走得快,好世界”的集采納、推銷工作於一身的“行街客”。這僅是前奏,回廠之後,一天的緊張工作才算正式開始。這時候,他既是埋頭工作的工人,又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到了晚上,李嘉誠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工人能照圖施工;他又是一個勇於創新的革新能手,一名名副其實的工程師。到了深夜,便是李嘉誠自修各門功課的時間,這時的李嘉誠又成為一名勤奮的學生。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後,一段噩夢般的慘淡經營時期來臨了:朋友的違約食言,令工廠出現嚴重的虧損,使李嘉誠憤慨到極點,也震撼到極點。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他意料之外的。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隻知道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清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著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的工人們。
工廠麵臨破產,員工們麵臨失業的威脅,使得即使在拚命工作的人們,也心神不定。
急喘未停的工廠,本來可以再接單、再申請貸款,重振旗鼓,扭虧為盈,但因為工廠虧損,行將倒閉。災難,逐漸表麵化。
可怕的是銀行不但不給貸款,反而停止原來預定的貸款。原料商不再提供原料。
李嘉誠自己也不知道他在這些日子裏,是怎樣在百感交集的情況下一分一秒地熬過來。
充滿必勝信心的李嘉誠,做夢都沒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裏麵臨了種種失敗後,隨之而來的是滅頂之災。
這時候,失敗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後是否仍有信心,是否能夠繼續保持或者重新擁有清醒的頭腦。
李嘉誠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時間卻老是那麼少,老是不夠用。那麼,現在關鍵的第一步是穩定軍心,重新樹立員工對工廠的信賴和增強相互之間的凝聚力。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尋找一批經驗豐富的塑膠人才,重新組織一批精幹的隊伍,由小到大,穩打穩紮,趕在工廠徹底崩潰之前扭轉過來。
李嘉誠一邊振作地想著,一邊又習慣性的拿起紙筆,重新設計塑膠產品,繼續研究新的發展方案……
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李嘉誠先生,就是腳踏實地從艱苦卓絕的過程中走出來的。今天的人們,已經精辟地分析出李先生“勤、儉、誠、信”的成功之道,然而,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李嘉誠先生自始至終的驚人意誌力驅使下所顯現的頑強的事業精神。可以說,無論在人生,或者事業上,李先生都是一個活在自己意誌裏的人。
正是在這種頑強意誌力的支撐下,李先生才得以順利度過人生與事業上的種種磨難,而且,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創業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仍舊沒有放棄對理想、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特別是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已經具備千萬港元的身價,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事業享樂人生,而是鍥而不舍地繼續拚搏,直至三四十年後的今日,仍然衝鋒不止,奮鬥不止。
穩重·勤儉
在今天的商界,人們在對李嘉誠懷有極大興趣地欣賞、研究他的獨到投資目光和十拿九穩的商業手段時,還意猶未盡地流露出對李嘉誠保守思想、保守作風的看法。但是,這些懷有極大興趣去研究李嘉誠的人,似乎沒有去研究曆經貧寒、倍受磨難所滯留於李嘉誠記憶深處的痛楚,和帶給李嘉誠極其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作為依靠自身努力、勤奮致富的李嘉誠,也會從事穩妥而較為肯定的投資。
他不會也不敢拿大量的錢去冒險!
生活的貧困,創業開始的種種艱難,使他逐漸養成了這種穩妥的習慣。他絕對不會去嚐試那種時刻使他意識到帶來巨大代價的冒險。
勤奮努力的李嘉誠,以他小小年紀少見的毅力,每天工作16個小時之後,仍不忘堅持自修。
然而他畢竟年輕、畢竟是血肉之軀。在開始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全身酸痛、精疲力盡的李嘉誠,累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但他因為家庭的重負,因為心裏有一股鬥誌,仍然能夠每天堅持自修至深夜,從不懈怠。
為了保證自己早晨上班萬無一失,李嘉誠準備了三個小鬧鍾同時叫醒自己,而這個習慣一直保存至今。
誠招天下英才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打工仔”到世界超級巨富,從瀕臨破產的塑膠廠到市值1200餘億港元的跨國企業,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創造奇跡的李嘉誠,也在不斷創造著他自己。
任何一個獲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決不是單槍匹馬、單純依靠個人之力而取得成功的。他必須在除去自身得天獨厚的運氣、準確無誤的目光等等一切行之有利的綜合因素外,另外一個關鍵就是用人之道是否具有“博采天下之所長,而為己用”的胸襟和能力。
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的大企業,大多數企業主都不樂意他們手下的人拿主意。然而,綜觀李嘉誠的創業興家史,不難看出李嘉誠總是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機會、恰到好處地放手讓他手下那些了解情況並且能夠積極努力的人去幹。這些得到信任和重用的專業人才,就會排除一切困難,竭盡全力將事情辦得又快又好,以進一步贏得李嘉誠的賞識和信任。
李嘉誠高薪聘請了一位美國人Erwin Leissner出任總經理,負責日常行政;而李嘉誠自己則出任主席兼總經理,但隻參與公司重大的決策和重要的業務決定。這之後不久,公司再聘請了一位美國人Paul Lyons為經理,配合原來的200餘位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自此長江工業的格局更加蔚為壯觀。
不僅如此,李嘉誠在逐步實現企業管理國際化的同時,也不放棄對西方科學管理知識的吸納,即使再忙他都會經常走出香港,到歐美各國巡回考察,從而既從理論上又從實踐上了解西方,學習西方。“隻有爭取了解對方,爭得同步,才有超越對方的可能,這就像軍事家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以說,李嘉誠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跟他集中西方企業管理之精華、大膽起用洋人是緊密相關的。李嘉誠財團今日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財團,很大程度上便是他周圍這些洋人既出謀獻計,又充當“大使”在前方“衝鋒陷陣”的結果。
創業經驗的訓戒
在規劃與治理自己的李氏王國的過程中,李嘉誠曾經對自己規劃出日常管理的9個要點:
一、勤奮是一切事業的基礎。要勤奮工作,對企業負責、對股東負責;
二、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則要慷慨。處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為出發點;
三、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用自己的眼光注視世界,而不隨波逐流;
四、堅守諾言,建立良好的信譽,一個人良好的信譽,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五、決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應開闊胸襟,統籌全局。但一旦決策之後,則要義無反顧,始終貫徹執行;
六、要信賴下屬。公司所有行政人員,每個人都有其消息來源及市場資料。決定任何一件大事,應召集有關人員一起研究,彙合各人的資訊,從而集思廣益,盡量減少出錯的機會;
七、給下屬樹立高效率的榜樣。集中討論具體事情之前,應預早幾天通知有關人員準備資料,以便對答時精簡確當,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八、政策的實施要沉穩持重。在企業內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注重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的應變能力。決定一件事情之前,應想好一切應變辦法,而不去冒險妄進;
九、要了解下屬的希望。除了生活,應給予員工好的前途,並且一切以員工的利益為重,特別在年老的時候,公司應該給予員工絕對的保障,從而使員工對集團有歸屬感,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後繼有人
從1964年8月李澤钜出世開始,以及接下來的1966年11月李澤鍇出世,香港富豪李嘉誠就麵臨了怎樣撫養自己的孩子,並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的問題。
李嘉誠為此想了很多,他想到自己勤學苦讀的童年,想到自己被生活所迫無法完成的學業,想到自己在隻身創業的過程中,知識的缺乏所帶來的千奇百怪的難題,以及在自學時所麵臨的各種困擾。
李嘉誠在與妻子商量之後,規劃了一條如何使他們的愛子成為有用之才的道路,他們認為首先應該使澤钜和澤鍇感到家庭的溫暖,感覺到父親和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心,其次是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李嘉誠對兒子的教育開始得很早。當李澤钜和李澤鍇八、九歲時,每當董事局開會,他們兄弟就會坐在專門為他們而設置的小椅子上,進行獨特的商業熏陶。不僅如此,李嘉誠既具細心又具耐心,總是在會後鼓勵兩兄弟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認真地進行解答。
兩個兒子都稱讚他們的父親是最好的商業教授。小兒子李澤鍇曾說:
“我從家父那裏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
“假如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百分之九的股份,就會使財源滾滾而來。”
當李澤钜和李澤鍇在香港讀完小學和中學之後,李嘉誠就將他們送到國外去留學深造,為李澤钜和李澤楷在將來事業的發展中,從他們自身條件以及能力方麵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在談到有關問題時,曾經說:
“作為父母,讓孩子們在十五六歲就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隻身到外麵去求學深造,當然是有些於心不忍,但是為了他們的將來,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