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3)(1 / 3)

第三節 天才家庭孕育的紅孩子

1.比爾·蓋茨

——人類夢想的體現者

這個時代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完全不同,它每一秒鍾都在層出不窮地湧出新興奮點,而這些興奮點中,最大的興奮點之一仍然是——比爾·蓋茨!

在今天,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已廣為人知。這個名字以它所包含的巨大財富和一連串驚人的奇跡而令人震驚。人類的全部夢想都在一個人身上得以實現,比爾·蓋茨不僅僅是“美國夢”的完美體現者,也是人類夢想的完美體現者。

比爾·蓋茨成了一個當代神話,而說起來,他做的事卻很簡單:為全世界的人們打開一個窗口,讓人們做起事來更方便些。這麼說,絲毫沒有貶低“視窗”的意思,恰恰相反,我們認為,一個天才發明的這種東西還會使更多人成為天才。但不管有多少天才,要創造比爾·蓋茨式的奇跡,卻是很困難的。比爾·蓋茨發動了一場手指尖上的世界大戰,並且成了這場大戰的勝利者,在西雅圖的金山上光芒萬丈。

時代的焦點是比爾·蓋茨,他擁有的金錢和名望使他具有一種超越一切的無形權力——而這些,即使在中國,對於我們許多不甘平庸的人來說,也是極有吸引力的。

神童的降生

美國太平洋西岸有座充滿夢幻和傳奇色彩的城市——西雅圖,城市在白雪皚皚的卡斯卡登山之下,白色的鍾乳石筍自地平線升起,懸崖陡峭的輪廓高聳入雲,隨處可見針葉樹在風中搖曳。往上望向雲深處,可以在寬廣的普吉山德看到更美的風景:綠白相間的渡船點綴在浩淼的太平洋上,海鷗在碧波上自由地盤旋起伏,一座座鮮花綠樹掩映著的別墅在胡德運河上的天然半島上連綿不斷,恍若天堂中的宮殿。

一百年前這個城市是某些移民者的終點站。遷移的隊伍穿過環境惡劣的沙漠地帶——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乘著馬車、小船,追尋他們的移民夢。那是通往西部荒野最糟、最艱辛的路線。

由於地理位置使然,西雅圖成了美國通往亞洲和日本的大門,也因而成為高科技的都市。

西雅圖另一些吸引人的地方有校園優美、樹木繁茂、布局緊湊的華盛頓大學,有環境幽雅如田園一般的西雅圖研究中心;當然,它最引為自豪的還是得數“波音公司”,這個家喻戶曉的“空中明星”。然而,仿佛命中注定,西雅圖這個了不起的“夢幻之城”將隨著“微軟帝國”的興起而更加輝煌。像美國曆史上的華盛頓、林肯、羅斯福一樣,那位靦腆的少年比爾·蓋茨將會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在不久前,這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

威廉·亨利·蓋茨第三是於1955年10月28日晚上剛過9點時看到世界第一線光亮的,這是很值得回憶的一天。他的父親威廉·亨利·蓋茨和他的母親瑪麗·蓋茨給了他一個“老三”的愛稱,這一點從他名字後麵所加的“Ⅲ”可以反映出來。這是威廉·亨利·蓋茨的一個固定綽號或稱呼,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這麼叫他,這個乳名叫比爾的嬰兒長大後以他的軟件改變了這個世界。

酷愛讀書

天蠍座的蓋茨是個小天才,從小酷愛讀書,盡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從不喜歡連環畫、卡通畫之類的兒童讀物,也不讀當時的兒童都喜歡看的童話故事和小人書。他喜愛讀成人作品,除了在學校的時間,他都把自己關在家中的書房裏,隨意翻閱父親的藏書。

小蓋茨冥冥之中非常強烈地感覺到,文字和書本所代表的是一個很神奇和魔幻的世界,盡管它遠離和抽象於現實,但從另一方麵說,它也許是這種現實的某種更為精華的汲取和對某種自然現實的崇高願望。蓋茨成天泡在書堆中,正是這些書開啟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門,為今後他那種以觀念製勝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他才7歲的時候,他最喜歡讀的就是那本《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大全,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

據蓋茨的父母後來說,就他們所認識的孩子而言,還沒有見過哪位少年有蓋茨對《百科全書》那麼大的熱情和偏愛。

習慣動作成了一種企業文化

蓋茨是一個精力旺盛的、非常好動的孩子,即使在嬰兒時期也是如此,父母把他放在搖籃裏,他自己學會了讓搖籃擺動起來,並且一搖就是幾個小時停不下來。當他長得足夠大的時候,他的父母給他買了隻木馬,這樣一種玩具對一個具有多動症的孩子來說,其興奮和熱愛程度可能與吃糖果甜食時的感受不分上下。即使在今天,比爾·蓋茨喜歡搖擺的習慣在計算機界也頗負盛名,就像阿諾德·帕爾默在河道上漂流時愛閉緊雙唇,邁克爾·喬丹在投籃時愛伸出舌頭一樣,已成為美國人婦孺皆知的一個典型特征。

可以這麼說,在那些想以總裁的形象再塑自己的程序編製員當中,這種搖擺的習慣已成為微軟公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爾·蓋茨經常坐在靠椅上,把手放在扶手上前後搖晃不停,以穩定他的情緒,尤其當話題談到計算機時,他更是如此。在微軟公司召開重要會議時,隻要走進經理室,你會看到大多數與會者都在與總裁先生一起前後搖擺的情景。搖擺已儼然成為微軟同仁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

富有才華的母親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有一位有文化、有修養的母親。

當瑪麗·蓋茨生下了她的兒子後,她丈夫已開辦了一個律師事務所,她便放棄了教書的工作,全心全意操持這個家庭。

作為對教書工作的一種替換,瑪麗受到她母親的影響,成了一名社區工作的自願服務人員。

她承擔的第一個自願服務工作是為西雅圖曆史和發展博物館作講解員,工作的內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學校為學生們講解本地區的文化和曆史。

當時,蓋茨隻有三四歲,由於家中沒有請保姆,所以母親外出總是把蓋茨帶在身邊,當她在學校裏向學生們講解西雅圖的曆史和博物館的情況時,蓋茨隻是坐在全班最前麵的桌子旁邊,盡管蓋茨是一個好動的孩子,但在教室裏他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當他母親講解時,小蓋茨死死盯住他母親,真可謂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看樣子,他真的還聽進去了呢,儼然像一個天才的小學童。對此,瑪麗·蓋茨喜在心頭,對小蓋茨的表現倍加讚賞。

小小少年立大誌

8歲以後,蓋茨就非常愛整潔了,和以前不一樣,他對他喜歡的事情都做得有條有理。

蓋茨從小就與眾不同,他有他的抱負和誌向。他曾經對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株綠洲中的小草,還不如作一棵禿丘後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高大挺拔,昂首天穹。”他很早就意識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珍惜這一來自上帝的偉大饋贈。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的理智所提出的那種致同的諾言……”

他在另外的地方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也必須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在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由此可見,蓋茨當時所達到的境界和覺悟已遠遠高出了他的同齡人。

即使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蓋茨就具有一種執著的性格和想成為人中豪傑的強烈欲望。愛德蒙德說:“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不管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來完成。”

他的進取精神在整個年級是鼎鼎有名的,幾乎沒有一個同學能比得過他。有一次,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業,要學生寫一篇四、五頁長的關於人體特殊作用的作文,結果,蓋茨洋洋灑灑一口氣寫出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一篇不超過20頁的短故事,使大家感到吃驚的是,他寫出的故事竟有100頁之長。

驚人的毅力

天賦極高的孩子有時在社會生活方麵會表現得極其無能,這主要應歸因於他們童年時代受限製的人際交流和經驗。比爾和瑪麗·蓋茨發誓決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兒子身上。他們盡可能地給蓋茨鼓勵和機會,讓他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他逐漸長大時,父母鼓勵他參加少年童子軍第186分隊的野營活動。他父親當孩子時,也是密西西比童子軍的一名成員,他懂得童子軍活動和同伴間的友誼會對蓋茨產生良好的影響。

在一次夏季的50英裏徒步行軍中,年輕的比爾·蓋茨表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和耐力,這種表現能夠對他以後的生活作出很好的說明。在這次為期一周的長途行軍中,蓋茨穿了一雙嶄新的簡靴,這雙靴子顯然不適合用作一天8英裏的徒步行軍。當第一天結束時,他的腳後跟擦破了皮,並且腳趾上磨出了許多水泡。第二天下來,他的腳跟紅腫得非常厲害,並開裂直流鮮血。參加行軍的成年人中,有一位是醫生,他給了蓋茨一些止痛藥片。第三天,他繼續上路,跋山涉水,直到下午4點,他到達了設在中途的檢查站,那些具有特殊情況的隊員可以在這兒獲準脫離隊伍。到這個檢查站後,他不能再繼續往前走了,人們不得不通知他在西雅圖的母親前來說服他回去。

初涉電腦領域

才12歲,比爾·蓋茨就有了坐在電腦終端機前的首次經驗。他就讀的學校有部打字機型的終端機,經數據機及電腦機和一台在西雅圖商業區的PDP-10型迷你電腦連線。學校這項設施,對比爾·蓋茨未來走的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湖濱中學是美國第一個讓學生有機會自由接觸電腦的學校。剛開始,電腦室自由開放,任何時間都可自由使用。不久就有了成果,都是同樣的一群學生,每天扭開門把,就為了坐到打字機型的終端機前,以便和PDP-10的臍帶連接。比爾·蓋茨每天都準時到電腦室報到。他在那裏度過每一段空閑的時間,並認識了大他兩屆的保羅·艾倫。這兩名年輕人如饑似渴地吸收任何找得到的電腦信息。不久,這些學生的電腦知識就比老師還多,而這部機器再無安靜的時刻。

學會BASIC語言後,比爾在八年級時製作了兩個軟件,後來看了拿破侖的軍事策略後,他設計了一種遊戲程序,目標是主宰世界。

在電腦室裏,比爾和艾倫越來越新近,雖然相差兩三個年級,可是他們還是成了好朋友。他們一直想測定電腦的極限,並很早就有了一同努力的成果結晶——他們決定以電腦知識獲取利潤。為了這個目標,比爾·蓋茨、理查·魏蘭、肯特·伊萬斯和保羅·艾倫共組了一家公司。

比爾·蓋茨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他自稱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個願望是,在25歲前把第一個百萬美元賺到口袋裏。他真的做到了。

湖濱中學的畢業紀念刊物上登出比爾·蓋茨的照片——坐在電腦桌前的小鬼,穿著便宜的運動鞋和磨破的牛仔褲,毛線帽低低地覆蓋在額前——還附上標題:“誰認識這個人?”而今,短短20年後,幾乎全美國的小孩都認識他了。這張照片比邁克爾·喬丹的結婚照見報率還高——比爾稍帶狡黠的微笑,向上微揚的嘴角,以及兩邊臉頰各一的酒窩,幾乎成了經濟類報刊雜誌的金字招片。還有他那副大而時時沾滿指紋的眼鏡,遮擋不住的狡猾、靈活的眼睛,雀斑和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如“酷”、“帥”、“超級棒”,總讓人想到這位電腦巨腕的當年。

少年創造奇跡

1974年12月的一個冷天,寒氣浸人,艾倫正穿過劍橋邊的哈佛廣場向蓋茨的宿舍走去。他是從外地專門來找比爾的。他在一個書攤邊停下來,偶然看見一本剛出的1月份的新雜誌,是《大眾電子學》。這本雜誌他從小時就經常買來看。然而這一期雜誌卻令他心跳不已,非常激動。雜誌封麵上是一個阿爾塔(Altair—8080型計算機的圖片,封麵上印著醒目的大標題:

“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計算機,堪與商用型號相匹敵。”

“我買了一本,急忙翻閱了幾頁,趕忙向比爾的宿舍跑去,恨不得立刻見到他,向他傾訴我的想法,”艾倫說,“我告訴比爾:‘我們現在終於有機會運用BASIC做一點事情了。’”

他成功地說服了比他小幾歲的朋友少打一些牌,而是運用這種技術最終做點有價值的事。艾倫,這個研究過莎士比亞的大學生,想起了莎士比亞在《尤裏西斯·凱撒》曆史劇中說過的話:

“在人類的事務中有股潮流,洪水般的潮流奔向財富。如果一個人被這種潮流所拋棄,則他的一生注定黯淡無光,淒慘悲涼。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海洋中漂浮。我們必須跟隨潮流,順潮流而動,否則,我們將失去人生冒險的機遇。”

在哈佛大學裏,蓋茨和艾倫終日呆在阿肯計算機中心。他們對別人說他們有一種計算機語言,而事實上他們又沒有,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在考試時想作弊時被人抓住了一樣。現在別無選擇,他們隻有發奮盡快研製出一套BASIC語言才能證明自己並沒有撒謊,而且還必須趕在別人的證明之前,因為其他人也可能在像他們一樣正努力把承諾變成事實呢。

在隨後的8個星期裏,他們兩個人白天和黑夜都在計算機房裏工作,試著去幹有些工程師認為沒法幹的事情——為8080集成塊發明一種高水平的計算機語言。蓋茨停止去上所有的課程,而且連他最喜歡的打牌娛樂也給取消了。

蓋茨集中精力為新的BASIC語言編製數碼,而艾倫在阿肯計算機中心用PDP型計算機做更多的技術性工作。

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切。蓋茨後來說在他編寫過的所有數碼中,令他感到最自豪的是他在哈佛的8個星期裏編製出來的那套BASIC程序。“它是我編製得最好的一套程序。”他說。

“我們在恰當的時間裏正處於恰當的曆史階段,”艾倫後來這樣說,“由於我們以前有豐富的經驗,比爾和我擁有恰當的工具,從而能夠利用新形勢下的諸種便利條件。”

母親的影響與蓋茨的成功

雖然蓋茨出身於富有的家庭,祖父母也將肯定留給他豐厚的遺產,但他並不能也不想指望用這些錢來開辦他的公司。他祖父母和父母自小便教育他應該勤儉創業,自立自強,這也正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一貫作風,也是微軟公司的作風。日後婦孺皆知的微型軟件公司就誕生在1975年,它是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和軟件(software)的縮寫。不過時至今日,這個原初含義已很少有人提起,倒是微軟——Microsoft——已經成為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詞彙了。

一次,蓋茨在與國際商機公司代表的談判中,回答了商機公司設計組的幾十個問題。“問題提了一個又一個,連珠炮一般,”鮑默爾說,“比爾在第一線英勇奮戰。”

國際商機問道:“你們公司像你這樣的人有幾個?”

蓋茨聳聳肩,習慣性地扶了一下鏡框,答道:“可以說我們公司每個人都像這樣。”

然後他攤開手,笑道:“我是我們公司學曆最低的,僅讀過一年大學。”

“那麼你認為微軟公司對此事有把握嗎?”

“沒把握的話我就不會坐在這裏了。”蓋茨調皮而自信地答道,露出天真的微笑。

接下來的技術細節問題,蓋茨一一作了妥善的回答。

那天吃午飯時蓋茨對微軟件公司能簽成合同一事已信心十足了。然而他仍然有點擔心的是,國際商機公司高層人士向來自視甚高,或許不能正確認識這家幾十人的小公司——但命運又一次成全了他。

蓋茨的母親是個不平凡的女性。除了調教蓋茨和他的姐妹,還在各種社會組織中擔任過重要職務,除前麵提及的聯合道路公司之外,她還擔任過華盛頓大學評議委員這樣顯赫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