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4)(2 / 3)

“在西方先進的國家留學深造,既可以優先吸納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可以使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外麵的世界,去增長他們的見識,一如俗語所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個人認為勤奮求學固然重要,但如果隻是閉門讀書,根本不認識外界的新生事物,則隻是一個書呆子。”

“不管你擁有多少家財,但對於孩子就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能力,特別不能讓他們養成嬌生慣養、任意揮霍的生活習慣。”

李澤钜、李澤鍇即使後來在美國留學,李嘉誠在不斷關注他們學業的同時,也更加關注他們品質的培養,常常鼓勵他們勤工儉學。特別是有一次,當李嘉誠聽說小兒子李澤鍇利用在高爾夫球場替別人撿球,並把賺來的錢資助經濟困難的同學的時候,他十分高興,他興奮地對妻子莊月明說:

“月明”,好!孩子們這樣發展下去,將來準有出息。

在李澤钜、李澤鍇的成長過程中,傾注了李嘉誠大量的心血。李嘉誠在讓父愛的光輝時時刻刻照耀著他們的同時,也嚴格要求他們知書識禮、謙虛做人,而絕對不允許他們像嘴裏含著銀匙出世的“公子階層”那樣目空一切。

不僅如此,在李澤钜、李澤鍇的成長過程中,李嘉誠亦注重培養他們的誌向,李嘉誠認為:

“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誌氣,選擇獨立自強的道路,不依賴父母,自己憑借個人的實力去獨闖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孫沒有出息,不長誌氣,不求上進,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奢華享受、好逸惡勞,存在著依賴心理,動輒搬出家父是某某,子憑父貴。那麼留給他們萬貫家財隻會助長他們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惡習,最後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甚至還會變成危害社會的蛀蟲。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害了他們嗎?”

李嘉誠言傳身教、精心培養,嚴格要求兒子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綜觀他大半輩子的奮鬥生涯,不管是打工時期,還是成為巨富時期,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行為和形象,一言一行從來都是謹慎從事。雖然在對社會捐贈方麵他始終都是大手筆,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卻是十分平淡、克勤克儉、不求奢華。直到今天,他戴的隻是廉價的日本表,穿的仍舊是十年前的西裝,居住的是三十年前的房子。李嘉誠說:

“如今我賺錢不是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

為了培養兒子們的獨立處世能力以及更多地積累商業經驗,李嘉誠允許兩個兒在大學畢業後,各自在加拿大創業一段時間,以證實自己的才華。李澤钜在加拿大的溫哥華開設了一家地產開發公司,而李澤鍇則在位於多倫多的加拿大投資銀行提任最年輕的合夥人。

直到1990年初,李嘉誠才將這兩位龍兄虎弟召回香港,讓他們留在身邊,幫助自己,而且繼續傳授人生經驗:“注重自己的名聲、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遵守諾言,這些對他們的事業非常有幫助”。

李澤钜十分感謝父親給了他經受創業磨礪的機會,在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舊址發展物業的過程中,種種困難迎麵撲來時,李嘉誠總是信賴兒子的意見,放手讓他去處理每一個難題。苦盡甘來之後,李澤钜也由此得到了麵對各種創業艱辛的信心。

可以說,從李澤钜、李澤楷出生到長大成人,李嘉誠他們教的最多的是怎樣做人,怎樣從古代聖賢的著作中吸收做人的營養。李嘉誠認為,作為企業家,每時每刻都在與人打交道,注意人們會怎麼想,會怎麼做,以及做什麼,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種必要,李嘉誠說:

“工商管理方麵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麵,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不斷修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恒的意誌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不僅如此,李嘉誠還總結出前人的養身之道來教育李澤钜、李澤鍇怎樣重承諾。李嘉誠這樣告誡他們:

“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到重承諾,在作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地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貫徹到底。”

李嘉誠在李澤钜和李澤鍇念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每晚隻要在家吃晚飯,就會對他們兄弟兩人講及做人的道理,李氏兩兄弟記憶猶新地說:

“由小到大,甚至現在,家父從來沒有教我們怎樣賺錢。不過什麼錢不應該去賺,用什麼方式賺錢是絕對不可以的,家父則時常提醒我們。”

也許是遣傳基因的作用,年輕的李澤钜與李澤鍇在今日商界像他們父親一樣,喜歡從事有創意、有挑戰性的工作,遇到任何困難都顯示出瀟灑自如,迎難而上的從容風采。從他們獨立處理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舊址的龐大的物業發展規劃,以及策劃收購美國哥頓公司“垃圾債券”等一係列大動作上,不難看出這兩位兄弟所具有的驚人膽識和靈敏的商業頭腦。

李嘉誠在提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時深感自豪地說:

“現在他們都有自己的天地,而且都是很難得的人才,他們已經取得了高等學曆,具備有先進的管理知識,他們今天在社會上做事,並不是靠李嘉誠三個字來闖世界的。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幹和膽識,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並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李澤钜和李澤鍇的成功說明:互為依附的順境和逆境是相對的,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兩者都可以造就興家立業的棟梁之才。

3.亨利·福特

——汽車文化的開拓者

“毅力和忍耐是我成功的秘訣之一。我渴望用聰明才智創造人間奇跡,服務社會,有益於國民大眾。當人們稱讚我時,我隻能說我做了一件造福於後人的事,我不想用溢美之詞去頌揚自己……”這是亨利·福特說過的名言。

當今世界沒有見過馬車的人易找,沒有見過汽車的人難尋。但在20世紀初,這句話就得顛倒過來說了。汽車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眾所周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亨利·福特給人類文明的車輪加了一股向前的動力。他的一生創造了很多“世界之最”:汽車產量和銷售量最大,工廠規模最大,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最先進,個人財富也數一數二。

福特出身寒門,百折不撓,聰明機智,步步發達,之後便毀譽參半,但他不為盛譽所惑,不為貶損所毀,依然自強不息,漸成大業。

出身於鄉村的企業家

亨利·福特於1863年7月3日降生,此時,福特家已是祖孫三代的美國移民了。

福特家族原本世代是愛爾蘭農民。19世紀中葉,愛爾蘭發生災荒,亨利·福特的祖父約翰·

福特帶著亨利的父親威廉等三個孩子,遠涉重洋,來到美洲,在底特律北部一個叫迪波恩的村莊定居下來,拓荒務農。

威廉在農村時幫附近的農場主幹活,農場主歐亨有個獨生女叫瑪麗。一來二去,威廉和瑪麗由相熟到相戀,最後結婚。

這位瑪麗小姐後來便是亨利·福特的母親。

迪波恩是個美麗的北方鄉村。亨利終其一生眷戀的一是母親瑪麗,一是家鄉迪波恩。他的感情很專注、持久,這大概與他性格中執著的成份是統一的。

對大自然的眷戀

亨利兒時的家是棟樸素的二層樓的木房。房子周圍是一片整齊的農田,東邊有幾戶農家,西邊是果園,南邊是一片大森林。春天一到,田邊和森林周圍都開滿了野花,蝴蝶、晴蜓在花枝上飛舞著;麻雀、雲雀等為它們伴唱;鷓鴣發出一種像敲鼓一樣的聲音,抖擻翅膀,飛向濃密的草叢;還有很多兔子、臭鼬、浣熊、狐狸以及水貂等小動物,此外森林裏還住著“狼先生”、“熊先生”……

這的確是一派恬靜美麗的田園風光。或許是大自然的萬千氣象賦予了亨利發明的想象力,促成了一代天才的誕生。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她蘊藏著宇宙的真理,熱愛大自然,返璞歸真,這是天才的秉性。亨利一生從事的是工業,愛好的是自然。當他後來開辦的汽車工廠欣欣向榮之時,美國作家約翰·保羅經常撰文批評工業,尤其是汽車工業汙染了環境,使福特公司備受責難。然而亨利卻很理解保羅的思想感情,他由衷地為美國有保羅這樣的環境衛土感到高興,盡管保羅對汽車有偏見,亨利還是很想跟這麼一位熱愛大自然的作家交朋友,為此他送了一輛福特車給保羅,希望保羅能認識他和他的汽車。在同一時期,亨利以他的財力和名望在國會活動,促成一項保護候鳥的法案通過。

亨利特別喜歡鳥。關於兒時生活的回憶,留下清晰鏡頭的都與小鳥有關。他後來在家鄉的紅河邊買下大片林地,在樹上裝了2000多個鳥巢,建立了鳥的樂園,圓了他兒時的夢。約翰·

保羅認識亨利後才知道,這位工業家懂得的鳥類知識多得驚人,隻要是美國境內的鳥,他光聽叫聲就能猜出它的名字,因為迪波恩的森林是他最初的課堂。

啟蒙教育

亨利出生幾年後,家裏又添了三個弟弟、兩個妹妹。這一大家子的家務都由母親瑪麗一手操勞。縫補漿洗、燒飯種菜、養雞種花都是她的工作,甚至蠟燭、肥皂也是她自製的。盡管忙,但瑪麗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有一點空便陪孩子們玩。瑪麗經常教導他們養成勤奮、誠實、愛整潔的習慣。

亨利是老大,家裏的活他也得幫著幹一點了。開始是打掃雞舍,這活又髒又累,沒幹幾天他就不想幹了,以致長大後連雞肉都不想吃;去擠牛奶,也沒幹幾天就不喜歡了。後來瑪麗把放馬的事分派給他。有一天,亨利騎馬時,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可腳還掛在鐙子上,任他喊叫踢打,馬還是拖著他跑回了家。亨利把腳扭傷了,他氣急敗壞,再也不願放馬。幾天後他還嚷著腳痛,想躲過這件差事。瑪麗平靜地對孩子說:“亨利,人為了要生活,就必須麵對許多討厭的工作。如果這也不做,那也不做,處處存著躲避的心理,那你的生活便注定要失敗。你可以同情別人,但決不可憐憫自己。”

母親的話,亨利願意聽,但是父親沒這麼循循善誘,他分派的活你必須去幹,否則就要接受他的懲罰。亨利討厭農活,而父親就是要他守住那幾塊農田。

亨利7歲開始上學。在這之前,母親早就抓著他的小手教他讀書、寫字,所以學校的課本他已能讀。學校離家一公裏。這所學校隻有一間紅磚砌的房子,8個年級擠在一起上課。教室裏兩張桌子拚在一起,共有4排。老師就一位,冬天由男教師講課,一到開春,男教師和高年級的學生也幫家人下田去了,學校隻剩下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就由女教師給他們上課,一直上到收割以後。

童年的愛好,癡心不改

有一年冬天,威廉帶著年輕的亨利到了底特律火車站。亨利第一次見到火車,對這個“呼哧”、“呼哧”喘氣的大怪物非常感興趣。機車長見這個孩子著迷的樣子,便同意他爬到駕駛室裏去,還特意為他開動一下火車並讓他親手拉響汽笛,盡量地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亨利回到家裏的整晚都想著火車的事,睡不著。第二天,他便異想天開地模仿造火車。他從廚房裏提出了兩隻壺,從儲藏室裏推出一架雪橇,把兩隻壺放在雪橇上,一隻燒水,一隻當爐子燒火用,當水壺冒出蒸氣來,他就推著雪橇一邊跑一邊“嗚……嗚……”地叫,還高聲喊著:“火車來啦!火車來啦!”

又有一次,亨利跟幾個同伴玩蒸汽機的遊戲。他們把機器裝在學校的籬笆下,點燃了火,機器飛快地轉了起來。可是孩子們仍嫌不過癮,希望它轉得更有力,他們拚命朝爐膛添煤。正當他們全神貫注擺弄它時,鍋爐突然爆炸了。碎片紮進一個孩子的腹部,負了重傷。亨利還算走運,隻被一小塊碎片紮傷了嘴唇。那片籬則被火燒了,後來是他父親負責把它修好的。還好,威廉並沒有過多地責備孩子。

雖然屢屢闖禍,但亨利對機器的鍾愛不減。他又在學校後麵的小房子裏安了一隻熔爐,還特意為它配了台鼓風機。那是一台破舊的輾殼機改裝而成的,爐內溫度足以溶化玻璃,甚至黃銅。他把溶液倒進自製的沙模內,做成各種形狀的東西,自得其樂。

亨利的一雙小手總是沒有閑的時候。看到誰有一件新奇的、會動的玩具,就想拆開看個究竟。亨利的弟弟妹妹們算是領教夠了這位胞兄的本領,每當他們有了一件新鮮玩具,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千萬別讓亨利看到,否則他一定會拿去拆開的。”

除了拆玩具,再就是拆農具、拆表,拆得家裏人都煩他了。唯一不煩他的是德國移民阿道夫。阿道夫是在普法戰爭年間逃難到美國的。他有一塊表,那時表還很貴重,但是他同意小亨利打開看看。亨利一直到老都記得兩個人:一個是讓他打開表的阿道夫,一個是讓他爬上火車的機車長。

鍾表和火車把亨利迷住了,頭腦裏無時無刻不裝著這兩樣的東西。可是這兩樣東西鄉裏見不著,城裏可以看個夠。從此,亨利常常瞞著家人,獨自到底特律去看火車,去鍾表店看師傅們修表,一看就是幾個鍾頭,以至忘了時間,等天黑了才想起還得走10公裏路回家。

福特家族世代務農,可是亨利對農活卻毫無興趣,田裏那枯燥繁重的勞動令他生厭。看到農夫們跟在馬屁股後麵扶著犁,他那不安分的腦袋就在想,如果有一種機器能代替人,耕種得又快又好那該多好啊!所以應該說亨利投身於機械行業,思想的火花最早閃現的是拖拉機,而不是汽車。

母子情深

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很快就過去了。亨利12歲那年的3月,母親瑪麗在生下第8個孩子後就去世了,死時不到37歲。這8個孩子除頭胎和最後一胎夭折外,活著的依次為亨利、約翰、瑪格、珍妮、小威廉、羅伯特。母親的死,對這個家庭來說是場災難,家是一下散了架,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井井有條、充滿溫馨與歡樂。對亨利來說,他的童年也隨著母親的去世而結束了。

亨利非常懷念母親,事業取得成功後,他重建家園時,最重視的是要重現跟母親有關的東西,連母親用過的鍋瓢盆都要依照當初的模樣複製。他覺得母親是最理解他的人,從小就看出“亨利是個天生的機械匠”。亨利把他一生的很多優點歸功於母親的影響,那就是“整潔、有序、忍耐、勇敢、鍛煉”。這位世界首富的生活準則就是“像母親所希望的那樣生活”。

命運轉彎的前奏曲

母親去世的那年,有三件事對亨利一生活道路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一件事,是那年7月,威廉帶著孩子趕車進城。還未到底特律,他們看到迎麵過來一輛古怪的車子。以前亨利隻知道大路上跑的車子無非是人推馬拉,從未見過自己能動的車子。這次看到的卻是一輛用蒸汽推動的車子。說它是輛火車,可是它又沒有軌道。亨利驚訝得幾乎跳起來。由於路太窄,那車停下來,讓他們經過。亨利立刻跳下馬車,奔到蒸汽車而前,到處摸、到處看。威廉知道兒子對什麼發生了興趣,在前麵耐著性子等他。那司機也很有耐心,把車子的性能、操作方法一一告拆了他。

他覺得外麵的世界太精彩了,預感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亨利為外麵的變化所吸引,在鄉裏越來越呆不住,希望早日投入到另一個天地中去。隨著年齡增長,這種願望越發強烈。

到17歲,亨利·福特終於下決心離家到底特律去自謀生路。

第二件事,亨利這年收到了一件禮物。那是底特律鍾表店的師傅們跟他熟了,給他一塊停擺的表。盡管已停擺,但亨利照樣喜歡。

照例,這東西一到手,亨利便立刻把它拆開,然後又把它拚裝如初。反複拆裝幾次後,亨利終於對鍾表的構造了解得清清楚楚。恰好,他的一個夥伴阿巴特心愛的懷表壞了。阿巴特曾經憑著這塊懷表,神氣得不得了。亨利早就想把它拆開看看。阿巴特知道亨利也有塊表了,並且還自己拆裝過,他找到了亨利:“亨利,你知道這表為什麼停了嗎?”亨利拿過來,找到原因後,自己製了一些必備的工具,很快把它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