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根直人提出,“音樂對於嬰兒及幼兒來說就是他身邊的環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遊戲,是自我表現的手段。因此,為了使嬰兒及幼兒從音樂中得到快樂,幫助孩子親近音樂,就不應該從老師和保育員的角度出發,而應該理解嬰兒及幼兒真實的表達方法,接受他們的表現形式”。
保育中的音樂環境
在嬰幼兒保育中,“音樂”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在“嬰兒與音樂”專輯中,日本埼玉大學教育係誌村洋子教授指出,最近,為了豐富新生兒及哺乳期嬰兒的情操,許多家長都考慮在孩子出生後就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為了“益於嬰兒大腦的發育”,給孩子聽CD,許多家庭都給孩子準備了DVD。為了滿足家長們的這種需求,保育園及幼兒園在保育中采用了冠以腦科學名義的音樂教育以及樂器演奏這樣的技能訓練等多種多樣的活動。然而,從音樂教育專家的角度來看,也看到和聽到了一些令人吃驚的現象。誌村洋子教授對於在保育中應有的音樂教育是這樣考慮的,即“音樂具有振奮精神、使生活充滿活力的一種非凡的力量。要意識到在日常保育中如何奠定一個接受音樂所具備的力量的基礎,對於生活在當代的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準備好可以讓嬰兒享受音樂、培養樂趣的環境。創造一個能夠讓孩子們自由地聽到音樂或者聲音、在不想聽的時候可以不聽的環境”。
音樂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環境,需要保障孩子們享受音樂、與音樂互動的環境。
音樂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讓孩子快樂地體驗音樂,保育員應該做些什麼呢?在“嬰兒與音樂”專輯中,有兩個相關線索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日本甲南女子大學人類科學係綜合兒童學科阪井康子教授關注的是“自己編的歌”。嬰兒以及幼兒可以在自己的語言中加上即興的調子用嘴哼出來的歌,這就是“自己編的歌”。以前,孩子都是聽著家長唱的搖籃曲以及兄弟姐妹唱的兒歌長大的。在這些歌中有著“將語言變成歌”的法則,嬰兒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這些“自己編的歌”。
最近專門為孩子們編的歌曲比比皆是,反而使孩子們忘掉用自己的語言編歌的樂趣。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些“自己編的歌”的意義。
在快樂的歌唱之中,孩子可以去體會聲音的大小、聲調的高低,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阪井康子教授說,“希望孩子從小就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話、唱歌、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嬰兒以各種發聲方法做出豐富多彩的表達。剛出生的嬰兒的音域是有限的,聲音的大小也是有限的。但是,嬰兒的聲音卻有著豐富的表情。靜岡大學誌民一成準教授對保育員是如何看待嬰兒唱歌表示憂慮。
“看到幼兒園裏孩子們唱歌的情景,孩子們充滿活力地唱歌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姿態,保育員對孩子們說,‘你們唱得真好’,‘聲音真響亮’,以鼓勵孩子唱歌。孩子們唱歌有各種方式,人們主張不應該要求孩子像兒童合唱團團員一樣發聲唱歌,應該限定在唱兒歌的音域唱。”
孩子大聲唱歌,你會感到孩子非常快樂,充滿活力,好像情緒得到了釋放。但是,孩子們真是這樣嗎?誌民一成準教授認為,嬰兒出生後不久,就會和著母親聲音的高度發聲。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具備了這個能力,那麼嬰兒本能地就具備自己想要很好地、快樂地唱歌的欲求。但是,這種所謂的很好地、快樂地唱歌,絕不是音調準確、聲音好,而是要有表現音樂的聲音的寬度。
在保育中不僅要求孩子們“充滿活力、大聲地唱歌”,還要了解孩子們從中能夠增長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從感性的角度預測孩子們在生活和玩耍中如何提高表現能力,為他們提供幫助。
從哺乳期開始就要與人接觸
孩子與孩子的接觸
在保育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感覺到鏡像神經元在人與人的接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歲的孩子們在喧鬧,有一個孩子的頭碰到桌子上,另一個孩子立刻叫到“啊,疼!”像自己碰了頭一樣,用手按住相同的部位。因為自己曾經碰過頭,體驗過疼痛,因此,當看到小朋友碰了頭時,就像自己也碰了頭一樣,出現條件反射。這樣的情況多次重複後,別人的行動就會成為自己的體驗之一,引起大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