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寶寶真了不起(3)(1 / 3)

日本的唱數訓練“洗澡間的算數”就是模仿學習最好的例子,是一種機械性的行為。隻是“1,2,3,4,5……”這樣不停頓地讀。最初,孩子隻是跟著大人“鸚鵡學舌”,按照單詞讀法唱誦,通過跟著大人數數,開始學會數數。有的孩子出生後就會數數,而有些孩子則需要教授才會數數。對數的認知能力應該是介於天生和學習兩者之間。

各種實驗的結果表明,在4歲左右,孩子已經掌握了學習數數的基礎。在日本,單純地認為“數”的早期教育是錯誤的,卻忽視了幼兒如何學習數,如何在各個發育階段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模仿對象,準備什麼樣的環境。

不考慮計算本身是否恰當就得出結果、自動暗算、掌握計算的技巧,這些隻能形成大腦的自動反應,卻不能將這些與理解數聯係起來。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類似閃存卡一樣的條件反射是否妥當。

獲得語言能力

我們來考察一下嬰兒生來俱有的第二個能力——“語言”。

人類脫離其他靈長類動物完成了特殊的進化,是因為有了獲得語言的契機。

人類獲得語言後,大大提高了交流能力。我認為,人類之所以迅速完成了進化,可能正是由於有了在集體生活中的交流。因為獲得了語言,帶來了身體的進化,而身體的進化又使人類具備了交流能力。東京大學岡穀一夫教授在他的著作《為什麼會誕生語言》一書中,使用大量漫畫插圖,以輕鬆的風格對這樣晦澀的內容做了講解。

在這本書中,列舉了動物的叫聲和人類語言的4點區別。第一個區別是“可以學習發聲”。人類可以馬上模仿其他人的聲音學習發聲。第二個區別是“聲音(單詞)與意思相對應”。失去了聽力、視力、語言的海倫·亞當斯·凱勒②的傳記電影“創造奇跡的人”中,當海倫·亞當斯·凱勒第一次悟出從井裏流出的“水”與這一詞彙的對應時,電影達到了高潮。而動物的叫聲中卻沒有特定的意思。第三個區別是“有文法”。可以按照文法,排列單詞,組成文章。第四個區別是“可以在社會關係中區別使用”。通過這些區別,我們知道了人與人的交流是在社會中形成、在社會中成熟的。

那麼,為什麼隻有人類才具備這四個條件呢?

哭也是語言

嬰兒用聲音向別人傳遞某種信息時,隻有哭這一種方式。而對用語言進行表達的大人而言,經常搞不清楚嬰兒的這種表達方式,不知道孩子在要求什麼。隻有母親逐漸會從嬰兒的哭聲中知道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嬰兒會用你甚至想捂住耳朵、所有人都回頭看的高分貝大聲哭。嬰兒大聲哭是為了讓母親知道自己所在位置嗎?不是。因為嬰兒的哭聲,除了母親能夠聽到以外,也能讓可能襲擊他的敵人聽到,這在太古時期可能非常危險。為什麼人類的嬰兒會大聲哭呢?也許是從那時起,嬰兒已經生活在可以安心哭的空間和環境中了。

因為人類開始采取共食這種形態的集體生活後,遭外界襲擊的危險減少。在這樣的環境中,嬰兒以各種聲音大哭。《語言是如何誕生的?》一書中寫道,嬰兒哭不僅僅是因為自己遇到了困難,“嬰兒是為了用哭聲來操縱家長”。岡穀一夫教授提出了一種假說,認為嬰兒大聲哭是因為他知道這樣可以表達自己的願望,可以隨時得到家長的照顧,對他的生存有利,想要控製家長。

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列舉了以下現象進行了說明:如果你不去理睬正在哭的嬰兒,嬰兒的哭聲就會發生變化。即使是出生後2個月的嬰兒,他的哭聲也會回到出生後第一天那種單調的狀態。因為無論他怎麼哭,家長都不理他,他再哭也沒有意義,隻能是自己累,所以他的哭聲就會變得單調,回到剛剛出生時的狀態。人們認為,這些倒退會影響孩子後來的發育。

說話的條件

嬰兒出生後大聲哭,是嬰兒從羊水中降臨到空氣中,讓肺開始呼吸的一種深呼吸。之後,為了強化肺的功能,會反複地哭。嬰兒用哭聲進行交流,控製家長,以完成自己的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生來就是一種能動性的生物。如同其他動物生下來就能自立、可以站起來、自己活下去那樣,人類則是用不同形式在做同樣的事情。

嬰兒為了向家長傳遞訴求,會變換哭聲。為了發出各種哭聲,必須自由地控製呼吸。人類能夠講話的條件之一就是可以“學習發聲”。學習發聲就是模仿耳朵聽到的聲音,轉化為發聲的一種行為。能夠學會發聲的不僅僅是人類。比如鸚鵡或者九官鳥等也可以模仿人的語言發聲,還有海豚、海獅等鯨類動物也會類似的模仿。在靈長類動物中隻有人類會學習發聲。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