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寶寶真了不起(3)(3 / 3)

聲音組合中,有協調音與不協調音,已經確認,4個月的嬰兒可以感覺到協調音與不協調音的區別。協調音令人感覺舒服,不協調音會令人感覺不舒服,嬰兒初期在聽到聲音時,就會敏感地感覺到舒服或者不舒服。這種好惡感即使成年以後也沒有太大變化。5個月以上的嬰兒,會對有明顯變化的歌曲表現出特別的偏好。

嬰兒會把麵孔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而這些聲音非常複雜,混雜著各種聲音。人會在各種聲音中傾聽特定對象的講話,享受音樂,感覺到人或者汽車的接近等,對聲音進行選擇,隻獲取必要的信息。即使不做特別的努力,也可以區分出各種聲音。以我們看來,這是非常自然的,但這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

事實上,這樣複雜的信息處理似乎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比如家長給孩子唱歌這一行為,會根據嬰兒的成長而變化。但有一點很明顯,家長隻是給嬰兒唱歌,嬰兒很喜歡。此外,嬰兒可以區分出不同的節奏,表現出比成年人更敏銳的辨別能力。

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預想,嬰兒對於音樂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各種“感情”有著感知能力,可以在享受音樂和歌曲的同時培育自己的表現能力。

在保育園裏,保育人員應該如何創造讓嬰兒接觸音樂和歌曲的環境呢?

接觸音樂

擔任1歲班級的一位男保育員,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歌。

當他看到孩子們聽著似乎並不快樂時,就故意將最後的音節唱跑調了,這時孩子們卻高興起來,這是因為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正確音調的一種反應。當時,在一旁的一位女保育員提醒男保育員說,“你應該用正確的音調來唱!”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回顧自己上小學時,還不懂得音調,好像隻知道高音是女生的聲音,低音是男生的聲音。如今的孩子平時接觸音樂的機會比較多,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音調。

“音樂”到底是什麼?在日本嬰兒學會的圓桌會議上,我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在保育園裏,我們要求保育員給嬰兒唱歌時要“充滿活力”,以“正確的音調”唱給孩子們。我基本沒有看到過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唱歌”、將歌曲的本質傳遞給孩子們的情況。有人提議,在保育過程中,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眼前的每個孩子體會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與安靜的環境相比,嬰兒對唱搖籃曲,或者玩的歌曲等音樂表現出了偏好。在人類之外的動物中,如果經過訓練,有的動物也會識別音樂的刺激性。然而,與音樂相比,動物更偏好安靜。人類的嬰兒或者幼兒喜好音樂是與生俱來的素質,而他們最喜歡的音樂是什麼呢?與管弦樂或者吹奏樂等大規模演奏相比,嬰兒對身邊的音樂更感到親切。

許多家長給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像講故事一樣地唱歌,一邊看著嬰兒的反應,一邊改變歌的速度或者節奏和旋律。這樣“對嬰兒唱歌”的形式在眾多文化中都得到了認同。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把給孩子唱歌改為孩子可以一起跟著唱的形式。伴隨著孩子的發育,嬰幼兒越來越喜歡家長給自己唱歌或者跟著父母一起唱歌。

音樂表現

孩子們喜歡父親或母親給自己唱歌,因此,嬰兒在保育園裏也喜歡聽非常自然的音調,比如他們喜歡敲打和觸摸身邊的東西發出的自然的聲音。我們保育園裏,當男保育員彈吉他唱歌,敲著吉他盒子打節奏時,孩子們就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更喜歡像講故事一樣的音樂,而不是死板地隨著鋼琴伴奏唱歌。

那麼,聽音樂的能力以及自己創作音樂、自己唱歌、自己演奏的能力是如何發育的呢?

日本有一本叫《嬰兒學習能力展示Vol.2》的雜誌,上麵曾經刊載了一組專輯。理化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語言發育研究小組的山根直人對嬰兒的音樂表現能力是這樣評價的:“嬰兒具備多種多樣的、極強的音樂表現能力。”“嬰兒的喃語中包括了對聽到的音樂做出反應的‘音樂性喃語’。喃語又逐漸分化為歌和語言。在歌唱表現方麵,個人差別很大,每個人都會帶著自己的特征成長,有著自己獨特的世界。”

保育員有時會指導孩子用正確的音調唱歌,然而,所謂正確的音調是大人的基準。孩子會以自己的聲音為基準,而不以大人認為正確的音調和規則唱歌。這時,如果大人以大人的基準告訴孩子你的音調不對,會使孩子不再喜歡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