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寶寶真了不起(3)(2 / 3)

岡穀一夫教授認為,可以學習發聲的動物中,具有可以“屏住呼吸”這一共同點。人類為什麼需要屏住呼吸,又為什麼能夠屏住呼吸呢?那是因為嬰兒為了利於自己的生存,需要改變哭聲。為了改變哭聲則必須控製呼吸,也必須學會屏住呼吸。這樣就逐漸具備了學習發聲這一功能,繼而為日後獲得“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學會說話單憑發聲是不夠的。因為語言不僅僅是聲音,還需要人類交流的一些其他的特殊要素。

語言與定義一致

假設在算術測驗中有這樣一道題。“在一幅畫中,電線上停著許多小鳥,請問,其中有幾隻‘斑鶇’?”如果回答不出來是因為不會數數嗎?如果會數數,卻不知道斑鶇是什麼鳥,不知道斑鶇這個詞的意思,也就無法數出來有多少隻。這就需要提問的人和回答的人都知道斑鶇這個詞指的是什麼,雙方對這一詞彙的定義達成一致。

用語言進行交流,有說的人,有聽的人,雙方之間需要對語言的定義達成一致。因為隻有對語言的定義達成一致才能夠數出多少隻斑鶇。人類使用語言促進了大腦的發達。

人類是“會說話的動物”,並不是說人類隻是單純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意願。人類的語言在構建共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了人類進化的過程,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即因為怕孩子哭,覺得孩子可憐,就在孩子還沒有哭出來之前就去滿足他的欲求;以及為了防止嬰兒哭,就為嬰兒準備好非常舒適而不需要哭的環境;這些都會使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扭曲。

聽覺發育從什麼時候開始

聽覺器官是在胎兒4個月左右時形成的。從這時起,胎兒就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在所有外界的聲音中,當然聽到最多的就是傳到肚子中的媽媽的聲音。因此,剛剛出生的嬰兒也基本能夠區分出媽媽的聲音。這時胎兒或嬰兒聽到的不是語言,而是聲音。因為語言是在與生活體驗結合的過程中獲得的,嬰兒還不能理解語言的意思。為了理解語言,則需要將語言按照聲音分解成一個一個的音節,胎兒可能是將聲音按照音調的高低、強弱等作為一種旋律來捕捉語言的。從獲得語言的意義上來說,這就是獲得語言的最初階段。

於是,音樂成為一種需要。

節奏

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嬰兒與生俱有的第三種學習能力——音樂。

嬰兒從3個月左右開始,就會確認自己聽到的聲音,發出像說話一樣的聲音。有時候也會和著身邊人的聲音自己發出聲音回應。還會將麵孔朝向發出聲音的方向,出現探索聲源的行為。5個月的時候,就能識別經常聽到的聲音。到了6個月,如果你對他說話,他就會有意識地轉向你。7個月的時候,你和他說話時,他盯著你的嘴形的時間就會增多。8個月的時候,就會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做出敏感的反應。到了9、10個月的時候,則開始模仿大人的語言。這就是聽力的發育,如果這些聲音是音樂,他也會做出反應。

嬰兒對音樂做出的反應,並不是對耳朵聽到的聲音做出反應,而是對音樂的節奏或者音調做出反應。人們曾經認為,嬰兒是從接近1歲時開始,對音樂和歌聲做出搖手等反應的。而最近人們發現,出生後不久的嬰兒在聽到歌聲或者音樂時,就會表現出高興的神色。那是嬰兒對音樂的節奏或者音調做出的反應。當大人像唱歌一樣地對他說話時,嬰兒會出現不同的表情。我的孩子在1歲以前,坐著的時候會和著音樂高興地扭動腰身。日本雅馬哈音樂振興會音樂研究所二藤宏美曾在《有關哺乳期嬰兒理解旋律的研究》的論文中寫道,“嬰兒在出生後1年裏,會逐漸接受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文化中的一員”。

嬰兒與旋律

嬰兒出生後具備的隻有興奮這一種情緒感覺,在哺乳期會分化成為“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覺。可是嬰兒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舒服”,又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不舒服”呢?比如肚子餓了、熱了、困了、尿布濕了等,嬰兒哭的時候多數是感覺到了不舒服。那麼,嬰兒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舒服”呢?讓他感覺這種“舒服”,需要刺激五感,這是影響他今後生活的一種體驗。嬰兒感覺到“舒服”時大概有他喜歡的、好吃的東西的味道、手感、視覺、香味,還有使他心情舒暢的聲音,等等。那麼,嬰兒又是如何對音樂,而不是對聲音做出反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