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他人的心理
人是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溝通、讀懂他人的心理、進行社會性交流的呢?這些是心理學的一個難題。在研究中有一個被稱作“心理理論”的課題。心理學中“推測對方的心理”,“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不同意識”的能力,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思考的能力。現在,不僅在科學領域,同時還在“心理哲學”領域對這種心理活動在進行研究。這是一門學問,就是將他人看不見的心理活動,與作為可視的物理行為關聯起來進行研究。其中,“心理理論”也把“鏡像神經元”作為重要的切入點進行研究。
日本心理學家子安増生和大平英樹在《鏡像神經元與心理理論》一書的前言中這樣寫道:人是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溝通、讀懂他人的心理、進行社會性交流的呢?這個在心理學中可以說是最最基本、最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最棘手的一個課題,在研究上尚無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是,在近20年的有關“模仿”“共感”“心理理論”“讀心術”“自己和他人的關聯詞”“鏡像神經元”等的研究中,從正麵提出了“自己和他人”的問題,由此使研究前進了一大步。這個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自己和他人”能夠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應該歸功於近年來認知心理學以及腦科學的發展。
人類的語言和行動在任何時代都是思考“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線索,而近年由於腦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對大腦活動實時監測技術的進步,通過“腦的解剖學構造”“腦神經活動的功能”“語言和行動心理學觀察結果”這三者的同時映射,人們可以從各個水準上獲得重要的知識。目前,在討論“自己和他人”時舉出的兩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視角,就是“鏡像神經元”和“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
在心理學中叫作“推測對方心理活動”“認識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能力。英語為“Theory of mind”,是否具備這個能力,可以以誤信問題進行確認。
自己和他人
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作為“心理理論”的對象進行研究,其中,有關人是如何麵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讀懂他人心理、如何進行社會性交流,以及這些行為是從幾歲開始的問題,曾經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難題。一般認為,這些大約是從4歲開始的。尤其是有關心理世界的理解,據說是在3歲到4歲期間開始發生變化的。這表明是誤信課題(辨別是否能夠理解他人的錯誤信念的實驗)。因此,有觀點認為集體保育應該從4歲開始,而大多數保育園可能都是從3歲開始。從“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去考慮“模仿”以及“共感”這一心理活動和行動時,我認為從0歲開始,他人就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時期,孩子周圍的他人無處不在,包括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然而,在現在的少子化社會中,這些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居住地區孩子數量減少,多數家庭隻有母親和孩子,而在家裏,母親還要去廚房做飯,打掃房間,做各種家務。這樣,大多數時間就隻剩下孩子與電視機或遊戲為伴。在我們保育園中就有一個嬰兒,不看動畫片就不吃奶。因為他在進入保育園之前,家裏就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喂奶的。
盡管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小時候應該由母親來帶,但如果是母親一個人帶孩子,很可能就會以上述方法來帶。
嬰兒會根據功能來選擇和利用他人。比如想玩的時候,他會選擇發育階段和自己基本相同的孩子;需要模仿的時候,他會選擇比自己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想讓別人教自己的時候,他會選擇比自己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他們也會根據合得來、合不來這樣的性格差別來選擇對方,但更多的情況下是根據年齡差別來選擇。有不同年齡孩子的孩子集體,原本存在於兄弟姐妹之中,或者存在於居住地區的孩子社會之中,而今這些均不複存在。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不同年齡孩子一起玩的機會。基於這樣的現狀,最近還在開展有關兄弟姐妹的作用的研究。
嬰兒與生俱來就有做各種事情的能力,而發現這些能力,需要有環境影響的作用。尤其是在“心理理論”中,對兄弟姐妹這種環境影響,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孩子所起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比較有影響的研究是羅伯特·富爾格姆的著作《人生所必要的智慧都是從幼兒園的沙子堆學會的》。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在書中這樣寫道,“所有東西都要與大家分享。不要耍小心眼兒。不許打人。東西用完後要放回原處。搞亂了要自己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