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影響因素(1 / 2)

試析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影響因素

法律法規

作者:銀興 孫芸菀

[摘要]:公共政策執行是政策執行者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而采取的實際行動。影響公共政策執行主要有作為公共政策起點的公共政策的製定因素、執行者的因素和政策執行的政治環境因素。探討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影響因素及其矯正對策,對於提高我國公共政策的製定、有效執行和實施,意義重大。

[關鍵詞]:政策執行 製定 執行者 政治環境

公共政策執行是政策執行者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而采取的實際行動。公共政策執行過程包括政策宣傳、物質準備、組織準備、政策實驗與全麵實施,以及協調與監控等環節。政策執行的基本要求和理想狀況理應是“上傳下達、令行禁止”,但現實的執行情況卻往往與此大相徑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或是被擱置不執行,或是被有選擇地執行,致使政策執行偏離了政策的預期目標,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梗阻”。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問題,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公共政策執行的共同影響。

一、公共政策的製定的因素

作為公共政策的起點,公共權威運用公共權力製定政策,其地位與作用無需贅言。在現實製定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不足:

(1)政策製訂欠缺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說公共政策的製定必須符合法律規章和製度程序的要求。合乎要求的公共政策隻有在嚴密在製度程序下才能得以產生,從而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規範性。其次,政策製定的過程必須公開化。事實上是,個別政策的產生隻是利益集團互相妥協的過程,甚至不符合製度規範,由地方政府自行製定,嚴重挑戰這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2)政策製訂缺乏民主性。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在現代公共政策製定中更多的是體現一種追求社會公正、強調公民參與的價值取向,旨在提高公共政策製定的效率、合法性和正當性。公民參與能夠保證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正如公共選擇學派所指出的那樣,“從事政治活動和從事經濟活動的都是理性自利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然而,在各項公共政策的製定者都是有著自身利益追求和行為傾向的人,在政策製定中實難做到實在的“價值中立”,難以做到符合作為最多數人的利益。

(3)政策製訂缺乏科學性。科學性是指政策的實際執行過程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政策的製定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其運用的對象及其特點,部分政策從製定到執行缺乏對政策執行對象的了解,製定的“高位”政策,不接地氣,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缺乏可行性。

二、公共政策執行者的因素

作為政治執行主體,政策執行者對政策的態度、政策執行者的綜合素質情況以及政策執行者的利益傾向性,都對政策執行有巨大的影響力。

(1)政策執行者的態度。公共政策的執行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即把政策製定階段形成的各種公共政策方案變成具體的政策活動。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政策執行者對該項政策的認同基礎上。“執行者的政策認同、對政策的執行投人、創新精神、對工作的負責情況等諸多主觀因素都較大程度地影響這政策的執行。

(2)政策執行者的綜合素質。政策執行者在其執行政策的具體過程中,一般具有對於政策的“初始的解釋權”,“這就給我們留下了較多的空間去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但是同時公共政策的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政策目標的彈性空間過大,或者政策多變,缺乏明確性和穩定性,或者政出多門,多頭決策,缺乏統一性,也都會使政策執行者無所適從,增加政策執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