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兩人的結局都是慘淡收場,透出濃濃的悲劇氣息,不同的故事情節,相似的故事走向,同樣具有必然性的悲劇收場,同樣傳遞出大環境下“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以及男權製下女性可悲的貞潔觀,也說明了想要徹底治愈舊社會中人性中落後的沉年屙疾非一日之功,表現出對於畸形社會現象的抨擊和反思,深刻表達了對於舊社會人民精神壓迫的擔憂與思考。
二、《嫂子》與《祝福》悲劇形象的不同點
(一)人物在性格轉變 命運轉折上的差異
小說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逐步轉變的,而在故事情節的安排上,這兩部作品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也導致在整個故事劇情發展過程中,人物性格轉變具有不同的特點。
相比之下,《嫂子》中的劇情轉折處較為簡單,雖然爾果嫫的人生充滿了許多坎坷,但是其真正的性格轉變發生在與沙瑪阿惹苟合之後,並且在之後的劇情發展中,兩人雖然受到了多方麵的阻撓和嘲笑,可基本人物性格沒有過多的變化。也就是說,人物性格由最初的隱忍轉變為後期的反叛,相對來說是較為清晰的界定,沒有反複性。
而《祝福》中情節相對曲折得多,祥林嫂經曆了丈夫早夭、被逼改嫁、逃出打工、再次被逼改嫁、二任丈夫兒子再度離世等一係列人生磨難,在這之中,人物的性格也隨之有著不同的變化。被逼改嫁時的個人不認同並選擇出外做傭工是其性格上的第一次反抗意識的爆發,再次被逼改嫁時,她依舊選擇了不屈服的反抗,顯示出其剛烈的性格和對女性貞潔的不惜生命的維護;改嫁之後,其性格特點有所變化,因為在第二段婚姻中的妥協,祥林嫂的失貞導致其尖銳的反抗意識漸漸消散,轉而進入對新家庭幸福生活的追求,在這一段時期,人物的性格轉為平和,有著合理化人性的溫和性;而當家庭幸福的美夢破碎後,祥林嫂又陷入了新的生存困境,於是在最初被逼改嫁時的貞操觀又擾亂了她原本平靜的內心,從而誠惶誠恐,最終走向滅亡。所以說,祥林嫂的性格轉折出現了多次變化,與爾果嫫的人物刻畫相比具有複雜性和反複性。
(二)民族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以聚居形式世代生活的古老民族之一,由於其地處偏僻以及長期的聚居影響,有其獨有的倫理規範和家支觀念,也顯示出奴隸社會遺留下來的相對落後的婚姻製度。在《嫂子》中爾果嫫與阿蕾家族、沙瑪家族“親上加親”的婚姻關係就體現出了當地“家支外婚、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不婚”的傳統婚姻製度,這是傳統婚姻道德規範對人性倫理的壓製,也直接導致了爾果嫫的悲劇,特別是在其死後,人們對於殉情兩人不同的殉葬安排,顯示出當時具有奴隸性質的封建社會的落後等級製度對人性赤裸裸的踐踏,對於彝族這一少數民族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反思價值。
而《祝福》中,祥林嫂的婚姻命運傳遞出了當時社會中殘留的封建禮教的落後觀念,這其中的倫理綱常來自封建社會中的禮教與迷信的思想。其中,祥林嫂的婆婆強迫其改嫁,以期通過改嫁禮金而為兒子謀求婚事是舊社會中典型的“典妻製度”,這與傳統封建社會中的“貞潔觀”相矛盾,也表現出女性在這樣一個沒有人權可言的社會中可憐可悲、任人擺弄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