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同的性別視角
作為女性作家,阿蕾對於爾果嫫的描寫具有女性獨有的悲憫氣息,更加側重於描寫彝族婦女內心痛苦、憂傷和憤懣的抒發,同時,習慣性地寄情於景,將人物心理特征有意識的融入景觀的刻畫中,如《嫂子》中兩人火化後的場景“兩股青煙相互絞纏著嫋嫋騰騰地消失在白雪擦過的清澄明靜的藍天裏”的描寫,以及小說最後對於景色的描繪“隻有亂葬崗上年年到了秋天都有孤零零一小片淡紫色的飄散著清涼蜜香的野薄荷在秋風中輕輕搖曳,蜜蜂依然在這裏低吟,蝴蝶依然在這裏翻飛”,都體現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情感與人文關懷,感性色彩較濃,小說基調以悲涼為主。
相比之下,魯迅先生對於《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寫顯得平實樸素許多,文中對於人物的刻畫直白簡潔,如祥林嫂最初來到魯家做工時的裝扮描寫“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色襖子,白色背心,年齡大概二十六七,麵色呈青黃,紅紅的臉頰”,用詞簡單幹練,凸顯了作者文章獨創特色,甚至在景與物的描繪中,也表現出批評反思的意味,如小說伊始對舊曆年的描寫“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與阿蕾作品中的細膩完全不同,平鋪直敘下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可以說和魯迅先生的一貫風格很相似,有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感歎,因此在悲劇色彩之上,讓人更多地感受到了諷刺的意味。
(四)不同的人生閱曆提煉
阿蕾的生活環境與生活年代決定了其小說作品的風格以及內容和相關思想。其在彝族長期的所觀所感,凝聚成了對彝族女性落後思想和艱難處境的憐憫,而當代穩定安寧的社會現狀,使《嫂子》的整體風格相對溫和,爾果嫫的形象特征也以善良淳樸為主線,並沒有過多尖銳明顯的諷刺描寫,因此,在她的小說作品中,讀者更直觀的感受是來自於女性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可憐處境,之後催生出對彝族社會現狀的反思。
而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其作品中都凝聚著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深思憂慮與指導方向。祥林嫂在整部作品中命途多舛,幾番反抗,卻最終喪失人生希望,可以說作家所有的情節設計都是在不遺餘力的對主人公無情鞭撻,充滿了尖銳其中,在人物的刻畫上,除了人物本身的善良淳樸特性外,還賦予了她絮叨、畏首畏尾這樣不爭的一麵,使整體描寫顯得更加理性化,渲染悲劇色彩的同時給讀者以“可憐之人或有可恨之處”這樣的直觀感受,諷刺意味鮮明,更多的強調人們心靈上的麻木,一針見血的指出社會屙疾的根源所在,這也正是其所在年代作品中典型的寫作風格。
《嫂子》與《祝福》中都描繪了主人公悲慘不幸的婚姻命運對其一生悲劇性的影響。從人物初始形象定位來說,兩部小說均選取了勤勞能幹、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同時賦予了其較早且無法自主的婚姻命運開端,為之後的人物命運性格轉折蓄勢,在主人公與現實的抗爭中,最終安排了悲劇式的結尾,以不可動搖的社會現實諷刺了當時的落後。
而由於兩部作品所處時代與民族文化的不同,在人物性格描寫與劇情轉折、大環境下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性別作家的審視視角和人生閱曆上又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進一步闡述了兩部作品的共性與個性的代表性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長明,沙學鋒.自在生命與人倫規範的衝突——阿蕾短篇小說《嫂子》的悲劇意蘊探析[J].涼山文學,2008(5):58-64.
[2]魯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阿蕾.嫂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