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蕾和魯迅小說中女性悲劇形象之比較
體育藝術
作者:特覺莫爾阿木
[摘要]:在中國長期男權社會的主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植於人們心中,女性的生存現狀堪憂。以彝族作家阿蕾和文學大家魯迅先生的兩部代表作品——《嫂子》和《祝福》為例,對其中的女性人物爾果嫫、祥林嫂進行了解析對比,發現其在人物的設定和劇情的安排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而由於兩部作品不同的時代與地域特征,在人物解讀過程中進行了個性化分解。
[關鍵詞]:嫂子 祝福 悲劇 形象對比
一、《嫂子》與《祝福》悲劇形象的相同點
(一)相似的人物初始形象定位
從出身和婚姻命運開端上來說,兩人都來自農村的窮苦人家,並且都在年幼的時候就被人決定了婚姻命運,其中,爾果嫫是因為父母早亡而在十二歲時被早早決定了婚嫁大事,而祥林嫂則是作為童養媳的身份嫁給自己的第一位丈夫。同時,兩人的婚姻命運開端都充滿了坎坷,前者是成婚不久後公婆去世,後者是丈夫未成年完婚就夭折。而在其之後的婚姻中,又都有了新的相似的改變,爾果嫫是在被丈夫的妹夫強暴後對其妥協,祥林嫂則是在被其婆婆強迫嫁給賀老六後,對個人的二次婚姻低頭認可。
而在人物性格上,《嫂子》中爾果嫫在公婆離世後“就像一隻小母雞領著一群雞娃”,《祝福》中對於祥林嫂的描述是——“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這句話突出了主人公勤勞能幹、樸實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人物初期表現中十分明顯。然而,在兩人麵對接二連三的生活打擊時,所傳達出的人物思想又是落後的,如爾果嫫在被沙瑪阿惹強暴並威脅的默不作聲,選擇隻字不提的軟弱,以及祥林嫂對死去兒子的反複叨嘮“我真傻,真的”,這種將人生磨難遭遇歸咎於個人的想法,傳遞出當時社會中人們在被傳統思想壓製後的一種妥協作為的性格特征。
可以看出,在人物設定的選取上,兩位作者有著一致的形象定位。這與我國的國情有很大的關係,首先,在我國的早期人類社會中,農村人口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著極大的代表性,與社會現實相一致,還原了故事的真實性;其次,前文對於兩人女性意識單薄的描寫,也為後文兩位主人公進行命運抗爭的轉折情節造勢並埋下伏筆,為劇情的發展營造了一定的合理性;同時,也展現了我國女性在舊社會中被忽視,無人權的較低的社會地位,也為小說的悲劇敘寫起到大環境背景下的烘托之感。
(二)與命運抗爭 結局慘淡
在兩部小說中,兩位主人公都具有由女性意識沉睡逐漸走向覺醒的轉變過程,其中,有著對人物抗爭命運的勇敢態度的不同程度的描寫。同時,在兩人意識覺醒的描寫背後,又有著對其最終悲劇命運深刻的反思。
《嫂子》中,爾果嫫的轉折點出現在與沙瑪拉惹屢次苟合之後“再後來不知是嫂子先就留門了,還是聽到沙瑪拉惹來了才開的門,反正沙瑪拉惹進出嫂子家就像進出自己家那麼方便了。”這裏的描寫傳達出嫂子對彝族傳統倫理規範的無聲反抗,在情感欲望和倫理道德並行下,嫂子幾度掙紮後選擇了前者,也是對自己畸形婚姻的衝破,但是也表現出人物的悲劇性,即這樣的鬥爭並沒有正確的方向,而隻是順從本能的做法,也使其最終走向毀滅具有必然性。這使得人物在最終的殉情自盡中顯得更加可憐可悲,因為在其死後,人們將其亡靈與公狗尾巴配對超度,使其永世不得翻身,相反與之共同殉情的沙瑪阿惹卻被超度上天國,可以說,爾果嫫直至死也並沒有形成清晰正確的女性意識,使整部小說都透露著時代的悲哀感。
相比之下,祥林嫂的意識轉折點出現得較早,即其第一任丈夫祥林去世後,婆婆強迫其改嫁,她寧死不屈,表現出人物對於個人命運的不甘心和奮起反抗。小說中關於她的第二次改嫁經過有著非常具體的描繪:“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隻是嚎,罵,抬到賀家坳,喉嚨已經全啞了。”可以說,祥林嫂對於個人二次婚姻的反抗是十分激烈的,甚至在此之前從婆家逃出,在魯四老爺家做工的行為也展現了其頑強的反抗精神。可是,這也說明了傳統女性貞操觀念對其根深蒂固的影響,使其認為再嫁做人是違反三綱五常的表現,她的反抗並不是對於自由的追求,而是對於封建禮教製度的遵從,這也最終導致其後半生惶惶不可終日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