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土化過程中的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的本土性就決定了其實踐就必須滿足於當下的社會文化脈絡,但回顧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的研究中,倫理議題一直處於邊緣地位。在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的倫理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角色與義務衝突引發的倫理困境
在社會中每人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種角色對應承擔不同的義務,人們對於不同角色的期望也不同。角色衝突分為角色間衝突和角色內衝突,前者是指不同個體由於角色上所產生的利益、期待沒有根據其角色規範做所產生的,後者則是指一個人同時扮演多重角色時所產生的衝突。而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引發倫理困境的往往是角色內衝突。
(二)利益衝突引發的倫理困境
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與機構、服務對象之間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利益衝突。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者的利益衝突在中國“人情”文化下更顯的明顯,服務對象為了表達對社會工作者的謝意和感激之情可能會送一些東西給社會工作者,也有可能服務對象認為送了東西社會工作者就會對他“照顧”,而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規定是不可以的,但他拒絕對於服務對象就可能會被理解為是工作者對他不關心等。
(三)忠誠引發的倫理困境
這裏也涉及角色問題,首先一位社會工作者首先是要為他的案主服務,他要對案主忠誠,他又是機構的雇員也有義務對機構忠誠為機構負責,也包括對他同事的忠誠,再者他又是社會公民,他要忠誠於國家的道德和法律。而當這幾種忠誠其中有兩種以上的忠誠出現衝突時則社會工作者就會陷入倫理困境之中。
三、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應對倫理困境的措施
(一)總結整理本土的實務經驗,並將之上升為理論
近年來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如雨後春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不乏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反思也有在去盡量的本土化,做了很多但是由於及時的總結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一些很重要的本土化的實務經驗的流失,實務經驗是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潛在的一大資源。我們應當重視這些本土的實務經驗,及時總結反思並將之上升到理論層麵。
(二)有選擇性的借鑒和創新
社會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一方麵是共通的是在其他地方也會出現的,但另一方麵是跟本土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植於西方背景的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理念應用在我國的土地上有個文化適應的過程,且由於文化根本上的差異性所以倫理困境的出現和存在是必然的。鑒於此,在對西方的社會工作的經驗我們應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文化文化背景有針對性的借鑒,並在結合我國特有的文化進行改造和創新,建立具有我國本土化特征的一些經驗和操作指南。
參考文獻:
[1]Dr.Maria,Dr.Liu Meng.中國婦女的自我概念與社會工作本土化.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65.
[2]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學刊,2001(2).
[3]羅肖泉.踐行社會正義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