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的倫理困境(1 / 2)

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的倫理困境

理論研究

作者:郭潤

[摘要]: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核心理念,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己任的專業和職業。其最初是隨著西方工業化進程而產生的,受社會分工的影響,產生了失業、貧困、人際關係冷漠等一係列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則促進了社會工作這一專業和職業的產生。我國的社會工作是從西方引進,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在發展的很長一段時期受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原則和實務技巧以及價值觀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工作 本土化 倫理困境

一、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縱觀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經濟快速發展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衝擊,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從社會工作的教育、社會工作人才的培育、社會工作的實務來看內陸地區的社會工作現階段的發展就是緊隨西方社會工作的步伐。從社會工作的教育方麵來看,高校社會工作教育中的一係列理念、原則以及實務方法都是照搬西方的,這也導致我國內陸地區社會工作人才實務技能普遍偏低,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普遍的認為上課的內容“不貼切”他們自己首先感到對社會工作很迷茫,在實務過程中更是難以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轉化過來;社會工作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對於西部地區而言是社會工作發展的一大瓶頸,而社工流失的一大原因就是“存在感”的缺失;社會工作的實務的開展也相當的困難。綜合來看以上的在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就是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的問題。

(一)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定義

在國際上社會工作本土化是這樣定義的:“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就是講社會工作功能和教育與某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的過程”。北京大學王思斌教授則是這樣定義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種變化和過程,它指的是外來的東西進入另一社會文化區域並適應後者的要求而生存和發揮作用的過程。本土化不但強調外來者對它所進入的社會文化區域的適應性變遷,而且特別強調後者的主體性,即它是站在後者的立場上來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

(二)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原因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趨勢和要求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工作在我國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要建立適應本土社會實際環境,也就是要建立符合本國國情、本土特征的專業知識、技巧的傳遞過程以及本土專業價值培養與塑造的過程,並且異能應用於本土實際為目標,建立適用於本土的專業理論。

1、中西方文化及邏輯的差異使得社會工作本土化成為必然

西方基督教倫理是社會工作價值觀的來源,且以個人主義為基礎,是建立在個人權利的至高無上的基礎之上的,與個人的權利和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與之相反我國社會傳統則是強調整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在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衝突時個人利益應服從整體利益。差序格局就反映出我國家是以血緣和親屬關係作為一個人主要的社會係統。這就說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等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是不可以直接運用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中。

2、中西求助理念的差異

在我國社會個體的求助模式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在以親屬血緣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網絡中,社會成員首先求助的對象是其親屬,很少直接向社會求助,再加之受中國傳統麵子以及“家醜不可外揚”觀念的影響,更加少有社會個體向社會機構或家族意外的係統求助。而西方社會則恰恰相反,他們更加傾向於向“外”求助而不是求“內”這源於西方的個人主義以及對權益和契約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