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參與社會管理的顯著成效
1.參與領域不斷拓展。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十年來,婦聯組織積極運用多種手段,在黨政依托、婦女需求、市場缺位等結合點上找準自身的角色和位置,積極拓展了參與社會管理的空間和領域。一是婦聯組織的服務網絡不斷擴展,其工作對象不僅含蓋了基層婦女群眾,而且包括了高層次、高學曆等方麵的女性群體;二是婦聯幹部隊伍不斷壯大,不僅體現在“量”上的增加,而體現在“質”上的提升;三是婦聯組織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陣地、基地從無到有,經濟實力從匱乏走向充實、從小到大。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組織之間區域合作交流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婦聯還在交流聯誼和民間外交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獨特作用,其合作領域也擴展到了海外。
2.參與機製逐步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講,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過程,不僅是一個不斷發揮功能與作用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不斷完善參與機製、改進參與模式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好的實現主動參與、有限參與、有效參與的目標,各級婦聯逐步建立了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廣大婦女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體製機製。具體表現在:第一,建立健全長效機製。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委、政府有關精神及要求,通過積極探索和努力推進,各級婦聯建立健全了“三納入”、“四同步”、“五聯合”、“六製度”等方麵的長效機製。第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訓機製。為了實現婦聯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製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婦聯組織逐步建立起了高效、科學、合理的幹部教育培訓機製。第三,完善家庭教育機製。為了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水平,改進家庭婦女的文化素質,結合家庭婦女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後、維權意識薄弱等方麵的現實情況,各級婦聯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家庭教育機製;等等。
3.參與形式日趨多元。各級婦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對推動婦女群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與支持。這些社會活動主題突出、情係民眾、聚集民意,包括婦女就業、創業、教育、文化、衛生、維權、扶貧等眾多領域。從形式上看,婦聯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的社會活動形式不斷創新、不斷優化、不斷深入,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近十年來,圍繞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結合國情、省情、區情實際,各級婦聯不僅同步開展了“家政服務品牌創建”、“百萬婦女創新業行動”、“‘麵對麵宣傳科學發展,手把手傳授實用技術,心貼心維護婦女權益’活動”等活動,而且通過不斷創新活動形式,積極開展了“‘婦女小額擔保貼息貸款’工作”、“女性素質提升工程”、“‘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教育活動”等一係列的特色活動。可以看出,這些活動涉及到社會管理的方方麵麵,不僅滿足了廣大婦女群眾的發展需要與心理訴求,也提供了多方麵、多層次的公共產品及服務。所有這些,都獲得了社會公眾的肯定和認可,並積極支持和參與到相應的社會管理活動中去。
4.婦女兒童民生更受重視。長期以來,本著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為婦女兒童辦好事、辦實事的宗旨及要求,各級婦聯始終將推動和解決婦女兒童的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努力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各級婦聯通過爭取全國婦聯、中國婦基會 、兒基會及其他社會各界的支持,實施“春蕾計劃”、“母親水窖”、“母親健康快車”、“恒愛行動”、“複明11號”、“降消”等行動項目,開展“三下鄉”、“麵手心”、“計生幫扶”等公益活動,解決了婦女兒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結合國情、省情、區情實際,各級婦聯組織不斷深化“雙學雙比”、“巾幗建功”等活動內涵,著力推進城鄉婦女的協調發展,組織動員婦女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為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性跨越作出了積極貢獻。
5.民眾訴求得以實現。通過深化改革和不斷創新,婦聯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有效參與社會管理、切實代表和維護婦女兒童利益的新路子,較好地發揮了服務、溝通、協調、監督、幫扶的作用,並不斷讓廣大婦女群眾的利益訴求得以實現。婦聯組織堅持“兩手”抓,一方麵針對社會熱點、焦點、難點等一係列問題開展調研,及時反映社情,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民意依據;另一方麵,通過人大、政協等渠道參政議政,及時表達婦女兒童的利益訴求,豐富和拓寬了婦聯建言獻策的形式和渠道。事實表明,婦聯組織這種從源頭上民主參與、民主監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保證了參與實效的取得,也滿足了廣大婦女的訴求。不僅如此,調查結果也同樣表明,各級婦聯組織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較好地滿足廣大婦女對利益的訴求。
三、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現實困境及表現
由於受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與製約,致使婦聯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仍麵臨著不少的困境與挑戰。
(一)雙重職能定位及其角色矛盾
從組織性質上看,現階段婦聯的性質是群眾團體。正如章程規定“婦聯是各族婦女為爭取進一步解放而聯合起來的群眾團體,婦聯的基本職能是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男女平等。”但是,從職能定位上看,當前婦聯組織除對常規性工作進行管理和實施外,還需承擔黨委、政府安排的各種工作。這表明,婦聯組織實際上擔負著雙重職能,因而其組織的公益性、獨立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組織的功能與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不僅影響了婦聯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影響了服務領域的拓展和工作方式的創新等。正是婦聯組織的雙重職能及組織角色之間的錯位與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也製約了該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手段、模式等方麵的選擇與優化。
(二)常設政府婦女工作機構乏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法製建設等進程的加快,婦聯作為獨立的社會團體,盡管其角色定位、基本職責、責權利關係等方麵得到了相應的明確,但是這一時期因各級政府中尚未設立相應的婦女工作部門,從而造成了政府政策、戰略規劃等方麵出現了的性別盲視。不僅如此,婦聯雖可以承擔有關婦女發展的政策研究和戰略研究,但卻因缺乏宏觀性與權威性,致使婦聯組織的作用呈現出“三化”現象(被弱化、虛化和邊緣化),進而影響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落實。進入20世紀90年代,為了大力推進男女平等事業,國務院成立了婦女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各級政府也相應成立了婦兒工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該委員會是一個常設性機構,但卻存在辦公室設在婦聯、辦公室主任由婦聯主席兼任等方麵的局限,這便又大大削弱了其應有的權威作用。與之相比,有關國際社會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的經驗與做法,則值得我國婦聯重視與借鑒,並有必要深度思考如何克服常設政府婦女工作機構運行欠佳、工作不力等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