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管理過程中婦聯組織的參與模式及現實困境分析(3 / 3)

(三)基層婦聯組織建設問題較多

城鄉婦聯組織不完善、基層力量薄弱,是當前婦聯參與社會管理的主要困境之一,其在問卷列舉的十六種困境中顯居“首位”。從現實情況看,當前從省(區)到市(州)都成立了婦聯組織機構,設置專人負責婦聯組織的相關工作,但是,基層婦聯卻普遍存在缺乏專職人員的現象,使得婦聯組織的工作完成隻能是應付。更值得關注的是,各級婦聯組織機構的人員流動較大,大多數婦聯管理人員在還未熟悉婦聯組織運作模式及流程的情況下,往往就被提拔或交流到其他部門,於是新同誌又需重新了解婦聯組織的工作,不僅造成了基層婦聯組織的鬆散性和不穩性,而且導致了基層婦聯工作的延誤和滯後。從幹部隊伍看,基層婦聯幹部的整體素質偏低,其平均受教育程度接近大專文化水平(約15年)。但是,進一步調查發現,在基層婦聯幹部中,大部分人雖具有大專文憑,但不少比例的屬於在職學曆,而以全日製形式獲得大學學曆的人並不多。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基層婦聯反映最多、最關心的問題是經費不足。事實上,正是基層婦聯活動經費的嚴重不足,不僅限製了相關工作及活動的開展,也影響了廣大婦女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程度和水平。

(四)監督反饋與組織管理未到位

調查發現,當前婦聯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仍存在著監督反饋工作缺乏、重建設輕管理突出等方麵的問題。從監督方麵看,婦聯組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注重麵上擴展和規模效益,缺乏典型和品牌的宣傳與打造”、“注重量上的擴張,缺乏質上的提升”等問題。從數量上看,各級婦聯已經資助或幫扶過的婦女、兒童為數不少,但對這些人的發展、進步、成長或麵臨的新困難、新訴求等情況,則往往缺乏後續的跟蹤了解;從參與麵上看,各級婦聯已援建的項目涉及就業、教育、文化、衛生等多個領域,但對援建後各領域、各項目的運行狀況掌握不足,基層婦女群眾的心聲難以上傳,後續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強。從管理方麵看,由於婦聯組織運行程序繁雜、環節較多、人手太緊,因此各級婦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建設,輕管理”、“重項目爭取,輕後續支持”等現象。也正是受這種隻注重活動開展而不注重活動效果的限製,不僅影響了基層組織的製度化、規範化建設步伐,也限製了其參與社會管理功能與作用的發揮。

(五)社會歸屬與組織認同感不強

作為各族各界婦女聯合起來的社會團體,婦聯組織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其組織結構與形式的嚴密性較差,突出表現在婦聯與婦女群眾之間缺乏明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正因如此,造成廣大婦女對婦聯組織缺乏歸屬感、認同感。與之相比,隨著社會分化、性別分層等趨勢的出現,各種以行業、職業、專業特點組織起來的民間婦女團體卻迅速興起。毫無疑問,這些民間婦女組織的興起,不可避免會對婦聯的權威性和代表性產生衝擊,並導致廣大婦女對婦聯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心理危機,進而可能削弱婦聯組織在婦女群眾中的地位與影響。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也應證了這一點。問卷統計顯示,隻有“當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當工作生活遇到困難”等情況下,人們才認為應該去找婦聯來維權或解困,其比例尚不足三成(27.6%)。由此可見,當前廣大婦女群眾對婦聯組織的自我歸屬感不強。

四、結語與思考

綜上所述,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科教、衛生等領域,是一項複雜、多元、係統的社會性工作。為此,從長遠發展看,婦聯組織必須從自身的發展形態及階段特征出發,結合參與社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通過主動參與、有限參與和有效參與有機結合,真正在政府委托、婦女需要、市場缺位、婦聯所能的結合點上,進一步強化參與職能,更好地關注民生、反映訴求、加強協調、化解矛後、提供服務,以便在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真正實現從“有所作為”向“大有作為”的轉型升級。具體而言,要實現這種轉型升級的目標預期,必須立足國情、省情、區情,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精神和要求,堅持“改革創新、源頭參與、民生入手、資源重組、項目運作”的多元化路徑,最大限度發揮其在“築牢民生之基、鑄造民生之依、保障民生之本、改善民生之需”等社會管理領域中的積極功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孔靜珣.論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機遇和障礙[J].婦女研究論叢,2009(2).

[2]肖百靈.婦聯組織在促進婦女參與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J].湖南社會科學,2007(6).

[3]謝平.貴州省婦聯基層組織建設調研情況報告[J].中國婦運,2009(12).

[4]肖揚.對婦聯組織變革動因及其途徑的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2004(4).

基金項目:2014年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貴州社會管理中促進婦聯組織更好發揮參與作用研究”(立項編號:JD2014078)。

作者簡介:周芳苓(1977-),男,貴州遵義人,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