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成因及防範對策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張建飛
[摘要]: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探討商業銀行如何規避和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相關內容介紹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成因,並提出了相應的風險防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 防範對策
一、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基本理論
巴塞爾委員會和國際證券委員會將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法律風險五類。
信用風險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約對手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義務而帶來的風險。在交易所進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用風險相對較小,因為交易所有嚴格的保證金等一係列製度。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彙率、利率或金融資產價格等市場因素的波動使衍生金融的持有頭寸價值發生不利變動,從而影響投資者財務狀況的風險,其源自市場價格的波動性。操作風險是指由於內部控製或信息係統的缺失,如人為錯誤、係統失敗、不正當的程序、管理控製失誤等,而導致意外損失的風險。操作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比金融衍生工具其他風險所可能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是最主要的風險之一。資金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動中交易者所麵臨風險的集中反映。當交易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時,將被交易所強製平倉,從而麵臨巨額虧損;而合約到期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時,則最終將導致商業銀行的破產清算。
法律風險是指衍生交易合約不能依法執行而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約本身無效、合約約定不明確、相關條款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交易對手不具備法律授權等。衍生品交易法律風險的產生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這個市場發展過快造成的。
二、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成因分析
(一)從宏觀環境變化角度分析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產品是金融自由化的產物。隨著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然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雙刃劍”,給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其副作用也會給金融機構甚至整個金融體製帶來潛在的威脅:大量新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使資產的流動性增強,各種金融工具的類別區分越來越困難,用來監督和測量貨幣層次的傳統手段已不能滿足其需要。
2、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隨著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金融市場逐步向世界開放,投資者為實現風險的分散化,在全球範圍內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動性投資。
3、銀行業務的表外化。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屬於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不但不會影響資產負債表的狀況,而且可以繞過新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最低資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資本即可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性,於是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規模日益擴大,出於盈利目的進行的投機越來越多,不但使整個市場的潛在風險加大了,而且傳統的監管乎段越來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4、金融技術的現代化。一方麵,隨著金融技術理論的不斷創新,風險控製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另一方麵,通訊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的飛躍發展,使這些理論在日常交易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他們同時會加大市場潛在風險,雖然他們為交易機構本身提供了不少規避風險的條件,但風險依然存在,而且隨著交易量的劇增,隨時都可能導致一場巨大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