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理論研究綜述(1 / 3)

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理論研究綜述

理論研究

作者:徐姝

[摘要]: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是外國直接投資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管理經驗等無形資本的非自願性擴散,是推動東道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進一步提高外資質量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係統梳理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理論及實證研究,並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以期為我國開展相應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技術外溢 綜述

一、引言

國際生產資本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政策製定者常常借助於種類繁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流入本國。技術外溢是指FDI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管理經驗等無形資產通過各種渠道的非自願性擴散。技術外溢是一種既可以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而外國投資者又無法收回全部收益的經濟現象,是跨國公司影響東道國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外在性的一種表現。FDI技術外溢是支持東道國政府製定優惠外資政策的理論根據之一,因此FDI技術外溢理論引起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

有關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逐漸成熟21世紀有新的發展。本文通過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研究的脈絡進行疏理,回顧總結FDI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關鍵研究成果,以期為以後的研究提供借鑒。

二、國外對FDI技術溢出理論的研究

(一)理論研究

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討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

的一般福利效應時,第一次把技術的溢出效應視為FDI的一個重要現象,從此引起各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普遍關注。隨後,Corden(1967)、Caves(1971)分別考察FDI對最佳關稅、產業模式和福利的影響,其中多次提及溢出效應。

Koizumi和Kopecky(1977)首次建立關於FDI和技術轉移的研究模型。但上述研究主要在於跨國公司理論或FDI的技術擴散及技術轉移,並未把FDI技術溢出效應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Fiandlay(1978)認為,FDI輸出國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大,技術擴散率就越高,MNCs投資規模越大,技術擴散的速度就越快,技術差距或外資份額是當地廠商決策行為的外生變量。但模型沒有解釋決定由“先進地區”向“後進地區”技術溢出的動力有哪些。

上述理論研究均以各種形式的溢出存在為前提,旨在用局部均衡理論模型分析與東道國有關的溢出決定因素和效應。

20世紀80年代重點研究競爭型的溢出效應。Das(1987)用價格領先模型來分析在存在競爭的情形下從母公司到國外子公司之間的技術轉移。結論認為盡管在東道國存在知識泄漏,但跨國公司隻要進口先進技術,仍是有利可圖的。創新之處在於跨國公司子公司認識到溢出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決定技術轉移行為,但不足在於忽略當地企業的決策和行為。

20世紀90年代博弈論、策略論等方法引入FDI溢出效應的理論研究中。以Klibanoff等人為代表的以溢出為前提的廠商理論;Boisot(1995)以文化空間為分析工具,分別探討新古典學習和熊彼特學習對廠商技術水平的影響;Kapur(1995)通過構建博弈模型,考察信息不確定條件下溢出對廠商學習行為的影響。Findlay(1978)等考慮到跨國公司子公司承認存在技術溢出的事實,但他們都沒有研究當地企業的行為對溢出的影響。此外,以Mckendrick等人為代表,對以銀行業為代表的組織技術溢出進行了研究。

綜上所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有關FDI技術外溢的主要研究觀點可概括如下:東道國企業的模仿效應和競爭效應促使FDI技術外溢;當地廠商和MNCs子公司的決策行為對溢出產生影響;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與企業的技術差距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單調的關係,國內企業吸收跨國公司帶來的新技術可能存在“發展門檻”。

此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突破以MNCs為分析核心的舊框架,將技術策略聯盟融入理論探討;考察製造業生產技術外溢的相關內容,還探討服務業組織技術的溢出效應;擴展原有的廠商理論,將策略論和博弈論引入對技術溢出的分析,有效地解決理論分析的技術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