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新國十條”下我國壽險產品結構的發展方向(2 / 2)

二、影響壽險產品結構的因素

我們可以分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分析影響壽險結構的因素:消費者的需求;保險公司的發展;市場環境。

對理性的消費者來說,傳統型壽險突出保障功能又兼具儲蓄功能,能夠滿足一般個人和家庭對於未知風險的防範需求,因此無論何時傳統壽險都應存在較高的潛在需求。然而我國的真實情況卻是傳統型壽險產品所占的保險份額遠不及新型壽險產品。這主要是由於我國消費者的風險與保險意識較低,且普遍對於損失的不確定性表示出風險喜好造成的。同時由於我國沒有對保險公司進行評級的機構,也沒有對保險公司進行公開比較的中介機構,加之保險代理人的素質平均而言較低,導致部分消費者對保險公司不信任而拒絕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較高收益的非傳統壽險產品往往會更有吸引力。

對保險公司自身的發展來說,雖然發展新型壽險業務會有助於公司業務的擴張,且隨著公司實力的增強,簡單的穩健型產品已無法滿足保險公司發展的要求。但若一味的追求風險性較大的投資產品,很有可能會引起資金鏈的斷裂,使公司陷入困境。為了應對市場帶來的不定風險,保險公司必須以強大的穩健型產品作為支撐,穩定公司財務,提高公司信譽度。保險公司的目標不能僅僅局限於目前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還應該考慮產品的內在價值,未來業務價值等等。因此,雖然發展投資型產品利潤較高,但同時風險也較大,保險公司應該注重傳統型壽險產品和新型壽險產品的平衡發展。

市場環境也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壽險產品的結構。當股市繁榮、社會整體的投資收益率上升時,由於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傳統壽險會因為預定利率較低而顯示出劣勢,而當股市低迷,社會整體收益率下降時,由於缺乏投資機會,傳統壽險會由於保證收益優勢而顯示出競爭優勢。

三、“新常態”和新“國十條”給壽險產品結構帶來的啟發

“新常態”,即有異於以往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國經濟的新常態代表我國的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要優化升級,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5年第一季度的GNP同比增長為7%,更是顯示了我國正在處於“新常態”之中。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保險業必須打造一個新的狀態,成為經濟質量提高的主要動力。在我國經濟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時,保險公司應該把握清楚當下的形勢,減少投資型產品所占的比重,鼓勵發展壽險產品特別是傳統壽險的創新,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對保險消費的不同需求開發滿足各種需求的產品,使傳統壽險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穩步推進壽險產品預定利率也是是壽險產品結構優化的重要一步。隻有開放傳統壽險的預定利率,才能更好地進行產品創新,使傳統壽險產品充分發揮其社會保障作用。而新出台的“國十條”更是明確指出要讓保險和保障緊密銜接起來,商業保險要成為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支柱。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的加深,保障型壽險產品必然將是以後保險產品的主要需求。保障型壽險產品的積極發展可以彌補我國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的不足,減輕政府的壓力。因此,發展傳統的保障型壽險產品是大勢所趨,也是保險公司應該調整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