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康有為改良思想的評析(2 / 2)

(二)思想局限性的體現

1.其哲學思想存在自相矛盾

康有為的哲學思想,他的變易進化的曆史觀點本身包含著尖銳的矛盾:辯證法的思想因素與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庸俗進化論的矛盾,自然科學的進化論思想與宗教唯心論的矛盾。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意識形態,因為在那個空前動蕩的年代裏,處在一個社會政治鬥爭十分急劇的舞台中,改良思想家們的思想經常會陷入甚至在邏輯上都是根本衝突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縱觀中國近代以來主要的哲學家、思想家,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傳統思想向近代思想的一個轉折,正是理性和科學逐漸得到重視的時期,也是對過去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封建主義正統唯心主義相對抗與鬥爭的時期,因此他們的思想中都會多多少少存在著矛盾的因素,這是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一個顯著特征。

2.其思想依然保留了大量封建元素

康有為的改良思想,雖然在政治上提出了君主立憲的改革,動搖了封建專製製度,但康有為思想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把改革的成敗都係於光緒皇帝執行力的強弱,幻想通過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政治改革必然會導致他的失敗。再者,康有為無論是“公羊三世說”還是“托古改製”思想,都是“打著孔子的旗號”進行改革,“尊孔”、“尊君”和“保皇”的思想都始終充斥著康有為的思想當中,這些都是其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體現,無法把封建元素全盤拋棄。

3.其思想沒有群眾基礎

由於資產階級改良派與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關聯十分密切,這就導致了這個階層的思想不能夠完全摒棄一切封建要素,因此其思想的影響力也大都限製在官僚士大夫和部分知識分子的小圈子中,根本不能為下層普通民眾所接受。關於民主革命的一個中心問題——土地問題在改良派這裏沒有得到解決,改良派依然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加之改良派的變法運動不敢發動群眾,因此也必然會釀成“戊戌六君子”的悲劇發生。

19世紀90年代,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思想家們在中國近代第一次觸碰到了政治領域的改革,開啟了中國現代化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盡管改良思想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問題,作為對未來中國出路進行的一次積極探索,它們中值得肯定的因素是值得當下我們進行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國人進行深思的。相信隻有不斷吸取曆史的教訓,才能夠更好地警醒當前的社會,也才能夠更好地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進而不斷朝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幹春鬆.從康有為到李澤厚[J].讀書,2012(2).

[2]宋誌明.從康有為看中國近代曆史觀的轉向[J].廣東社會科學,2011(1).

[3]鄺柏林.康有為的哲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4]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三聯書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