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變化的環境,缺失的親情使90後青年群體深感孤獨,選擇無限娛樂。成長經曆與娛樂方式共同加深90後青年群體的“集體孤獨”。在人人參與“閱讀”到“共建”的網絡文化,成為“自我空間”成長的基礎。人是社會的人,網絡“自我空間”實現90後青年群體的現實感價值。現實性是關係的連接,網絡“自我空間”延伸現實關係,並在虛擬與現實混沌之中釋放孤獨,滿足感情與歸屬。網絡“自我空間”是自我表演的一種文化,這種表演將現實的關係網和自己的興趣、需要等內容溝通納入圈中,這個圈子實際上形成一個人的資源應用的場。正如布迪厄認為場域首先是各種形式的社會網絡,網絡中的圈子擁有集體共同的孤獨感和娛樂方式。滿足感情互動、信息獲得、能力認可等的網絡的連接的一角便是網絡連接的一端。
90後的青年群體追求鮮明個性、自我表達。網絡的場影響青年群體,也提供自主性。網絡“自我空間”的虛擬與現實的使用的特殊性使得應用過程中有了選擇的自主性。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戈夫曼戲劇化理論中前台與後代的轉換,確保展現出最理想的自我。“前台”與“後台”的我,都是表達自我的方式。壓抑的個性,可以在虛擬的狀態中表現,並且包裝最理想的自我。90後青年塑造個性鮮明,場域認可,擁有價值的自我。網絡“自我空間”的場域中自由的言行的‘合乎邏輯的’將場域進行細分,實現多重交叉式應用。界限是群體的概念,不同群體的身份集於一個人的身上。網絡遊戲玩家與“拍客”熱愛者等多重身份群體集於一人。
90後青年群體追捧創意和創新的時尚。貼上文藝、非主流、惡搞、火星文等標簽的90後群體的行為,不失為一種實現自我存在與價值的一種策略。如果說通過策略來實現慣習中的操作能力,在網絡“自我空間”中方法得當,內容引人關注,即可獲得成功,那些非主流,火星文等的標簽便是一種行為策略。在網絡中慣習與策略的巧妙結合,人際互資源與身份認可和價值實現是場域認可。
四、小結
90後青年群體在網絡“自我空間”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實現自我展示、尋求自我存在,追求自我成功的途徑,從而形成一種網絡空間的青年文化。90後青年群體在自己依賴的網絡中建設自己的形象,表達內心情感,實現娛樂需求,追逐自身價值,群體共同認可網絡“自我空間”的場,並在場中尋求場的認可。
參考文獻:
[1]易觀智庫和騰訊QQ聯合發布.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2014)簡版.2014.
[2]米歇爾·福柯著.餘碧平譯.性經驗史[M].2002.22.
[3]征鵬.網絡文化的“自我空間”論[J].當代青年研究,2014(3).
[4]肖梵,姚琛.論社會化網路的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