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德化與人治”的思想治理腐敗官員問題(1 / 2)

以“德化與人治”的思想治理腐敗官員問題

理論研究

作者:龔海婷

[摘要]:當前我國改革進入了深水期,在麵對腐敗問題時,怎樣高效、迅速反腐成為了大家關心的話題。在現行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很多新的方式來揭露官員的腐敗,但是想要有效治理官員腐敗,則需運用孔子提出的“德化與人治”。

[關鍵詞]:德化 人治 治理 官員腐敗

一、問題的提出

腐敗問題自古以來就長期存在,在我國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在世界各國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治理腐敗問題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大眾化難題。從古至今,治理腐敗的形式經曆了“運動治腐”、“權力治腐”、“製度治腐”後,而今“網絡治腐”逐步成為了國家治腐的新亮點。治理腐敗最為關鍵和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從源頭上進行治理,即:從官員的思想上進行治理。

孔子曾說過“複禮”,要求統治者“政者正也”為了達到統治人民的目的,除了采取政治手段外,還要用教化的手段,即“德化”。他指出,以行政和刑罰的手段,隻能使民眾害怕而不敢犯罪,然而不能消除犯罪的意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如果以德進行感化,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就可以消除人民的犯罪意念。這是在孔子的時代,他提出統治國家、統治人民的方法,在麵對從古至今的官員腐敗問題,我們可以借用孔子的“德化與人治”相結合,進行新的理解,以便有效解決官員的腐敗問題。

二、“德化與人治”思想

孔子強調德與禮相結合,“德化”就是外在強製性的行為規範,“禮”就是指變為內在自覺性的理性行為,“德”,用以作為統治人民大眾的有效手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怎樣進行“德化”?首先,要注重人民的經濟生活,減輕他們的負擔。他曾說過要治理好一個龐大的國家,需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次,要求統治者要潔身自好,以身作則,“君子以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風,必偃”。最後,孔子還在憂慮,“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裏的“均”不是要求“平均分配”,而是說貧富的差距要盡量的小一些,才能維護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定。

要進行“德化”,必須要有“治人”的人進行“人治”。首先,孔子強調了做人要立本。要求統治者以自己的行動來影響被統治的人們,“子欲善,而民善矣”。針對社會的治理,統治者要時刻記著以身作則是最為主要的,法令是次要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次,孔子提出了要提高治人者的素質,即任人唯賢。任用賢能的人,才能使民眾信服,進而有利地維護社會秩序。

思想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的更新和豐富,從而賦予了原有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在本文看來,孔子的“德化和人治”強調自我約束,要求人在進行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而做一個德才兼備,以身作則,為社會做貢獻的有用之人。好的思想古為今用,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所以,把孔子“德化和人治”的思想在治理官員腐敗的這個過程中得以好的運用要從如下幾個方麵進行。首先,得從加強廉政文化建設上著手;其次,要完善反腐敗的製度化建設;最後,建設民間反腐組織,確保治理官員腐敗的實行。

三、新型的“德化與人治”治理官員腐敗的措施

1、網絡廉政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