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貨運超載運輸的經濟原因分析及對策
理論研究
作者:任向前
[摘要]:公路貨運超載現象是當前交通運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製約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健康發展。它以犧牲國家和社會利益為代價,獲取私人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其影響與危害巨大。從經濟的視角,從多個角度對公路貨運超載運輸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治理對策。
[關鍵詞]:公路貨運 超載運輸 原因分析 策略
公路超限超載運輸對公路和橋梁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使公路和橋梁使用壽命減少,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浪費,同時也會導致公路運輸秩序混亂,極易誘發交通事故,還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不好的影響。
1公路貨運超載的原因分析
1.1治超機製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治理公路貨運超載往往以道路執法為核心,通過設立治超檢查站和流動治超等方式治理超載。對在道路上行駛的貨運車輛的治超執法僅僅是對超載結果的執法,而不是真正的源頭治理。國外有合適的治超經驗可供借鑒,限製車輛長時間超載運輸的性能;對故意放縱或默許貨運業者超載運輸的貨主進行處罰等措施,從超載的源頭上按上緊箍咒。《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處罰力度相對較輕,隻要超載帶來的利潤大於罰款的數額,超載現象就會存在。
1.2利益驅動是根本原因。目前我國運輸市場運價增幅較慢,而車輛成倍增長,運力相對過剩致使運輸市場競爭激烈,發展極不平衡,呈失控管理和無序競爭狀態,隨之帶來的唯一結果是運費太低,特別是近幾年,全國各地交通、城建工程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致使中間環節較多,承運者為爭取攬貨源,競相降低運價,以牟取暴利。為了彌補壓價造成的經濟損失,車主極力采取“多拉快跑”辦法獲得補償,使運力過剩的現象更加突出,無貨源的車輛隻得以更低的價格獲得貨源,再拚命多裝,導致運輸市場陷入一個惡性競爭的怪圈。利益的驅動使運輸者冒著被查扣、處罰甚至發生交通事故危險的風險,競相超限超載運營。
1.3運輸成本與運輸價格的矛盾
二十多年來,我國公路貨運運價水平的變化與全社會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的增長趨勢相悖。運輸企業為降低成本,理論上可通過降低車輛成本、燃油成本、勞務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稅費費用。實際上,前四種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較小,以人員、材料為主的成本,其費用水平從總體而言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並且燃料費用更是連年攀升。因此,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便隻有降低公路運輸稅費費用這一項。此外,一些汽車製造企業和改裝廠商違反車輛生產技術標準,非法改裝車輛,大噸小標等違法行為的存在也為運輸企業超限超載逃避國家稅費從而牟取暴利提供了現實可能。
1.4公路運輸市場的過度競爭
自改革開放以來,公路運輸市場逐漸開放,大量集體、個人湧入公路運輸事業,緩解了當時運力不足的局麵。但是,隨著公路運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經營主體的過多與分散化使得運力逐漸出現相對過剩局麵,此時企業為了承攬貨源紛紛以競相壓價的方式降低運輸成本。同時,由於經營主體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使得公路運輸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較低,由此形成的競爭基本上屬於低層次的價格競爭,最終導致市場競爭的無序。由於缺乏規模化的運輸組織,通過超限超載彌補過高的運輸成本,進而獲取利潤便成了運輸企業最為便捷的一條途徑,形成了“壓價——超限超載——運力過剩——再超限超載——壓價”的惡性循環,長此下去將對公路運輸市場的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