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倫理對山西官員塌方式腐敗的現實意義
理論研究
作者:董俊
[摘要]:政治與經濟改革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雙引擎,更是一個民族、國家、政黨永葆生機的不竭動力。在經濟不斷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反腐倡廉、簡政放權、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政治體製改革的主旋律。隨著黨中央反腐利劍的從嚴查處,山西成為了塌方式腐敗的重災區。以行政倫理的價值內涵與山西獨特的地域情況相結合,以利益集團為切入點,探討能夠切實約束官員的內在倫理規製。
[關鍵詞]:行政倫理 塌方式腐敗 利益集團
一、山西成為官員塌方式腐敗的現實分析
山西長期作為我國黑色能源基地,不僅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區域GDP,而且滋生了貪腐墮落的黑色溫床。7位省部級官員的落馬,39名廳局級幹部的調查,呂梁、大同地區兩地區共計10餘名領導的集體塌方,在權力異化的背後是行政官員的失範、倫理法製意識的缺失。
1、山西腐敗的情況和嚴重程度所呈現的主要三個特征
(1)各層級各領域蔓延,滲透力強。從橫向上看,腐敗現象涉及到政府各個部門,其中煤炭部門是腐敗的“重災區”,交通、國土等部門是腐敗的多發地帶,甚至波及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從縱向上看,從省到市到鄉到村,都發生了嚴重的腐敗問題。
(2)涉案金額巨大。山西反腐任艱道遠,形勢嚴峻複雜,貪腐金額巨大,動輒幾百上千萬,甚至上億元,黨政腐敗分子猖獗。
(3)集體坍塌。各個地方利益集團盤根錯雜,官商勾結,以權謀私,有著成體係化的利益鏈條,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極為濃厚。
2、山西政府官員麵對的現實困境
“晉官難當”這一曆久彌新的論斷,不僅是士大夫階層中潛移默化的共同認識,也是山西獨特官僚體製的現實反映。偏重鄉情、抱團發展的晉商精神是山西官僚體係中潛在的倫理價值取向。“土著官員”比重居高不下,成為了“窄軌時代”區域保護經濟的政治優勢。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尋租主義等不正之風的盛行,摧毀了官員合理升遷機製、踐踏了的公平正義法治理念。長期利益集團影響下的政府,不僅職能角色發生了偏差,而且決策機製也欠缺效率和公平。種種現實存在的困境使官員漸漸失去正確的倫理導向和應有的職業操守,導致山西官場亂象叢生。
二、基於行政倫理視角對腐敗現象的理論分析
1、行政倫理的價值內涵。
行政倫理它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是調整國家公務員與社會、行政機構之間,國家公務員係統內部成員之間,以及行政機構之間相互關係的行政行為規範的總和。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是針對行政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範。
行政倫理價值觀則是行政倫理的核心要義,它囊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多層次,並集中反映在公共行政領域。行政倫理價值具有社會層麵的公共性和道德實踐的示範性。它對行政主體行為有較強的導向作用,規範約束行為並且保證激勵公平正義的行政行為。
2、行政倫理的控製手段和價值目標
一個民主、效率、道德各層麵相結合行政行為需要兩方麵的控製手段即:內部控製和外部控製。內部控製即製度倫理化,將外在剛性的法律製度內化為強烈的道德自覺感和行為自控力。外部控製即將行政倫理原則、精神和規範轉化為相應的行政規製,從外在的硬性約束行政行為,防止權利的濫用。通過行政的內部與外部控製,行政倫理建設的目標就是培養和完善行政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