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考核評價體係完善。印尼軍事學院有著較為完善的考核評價體係,采用“千分製”對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和體能三個方麵進行評定和登記,作為學員的最終學習成績。其中學習成績占80%,行為表現和體能各占10%。統計學習成績時,將所有課目成績進行累加,各課目按作業成績占60%,考核成績占40%的比例進行統計。如果是討論課,則課目成績按作業成績占40%,討論成績占30%,考核成績占30%的比例進行評分。這些分數會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實時公布,成績落後的學員將此視為及其丟人的事情,也鞭策他們在下階段的學習中奮起直追。同時,學員畢業後的二次分配,也主要依據最終的綜合考評成績。可以說,這些考核成績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而這種權威性是以標準明確、全程公開為重要保障的。
(六)教員隊伍經曆豐富。這是筆者在印尼學習期間對於印尼軍事教育感受頗深的一個方麵。印尼軍校教員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經曆豐富。各軍種學院均麵向全軍選拔教員,首重的條件是經曆和能力。因此學校的教員都具有豐富的基層、機關任職經曆,有的在部隊主官崗位上任職多年,參加過實戰,有的參加過各種聯合作戰演習,參加過維和、平叛、反恐等任務。大部分院校教員均具有出國留學經曆,有的還在多個國家留過學,閱曆豐富。這些教員豐富的任職背景和經曆,在學員中樹立起了非常高的威信,甚至很多教員本身就是學員崇拜的偶像,他們的言傳身教對於學員的影響至深。
三、印尼軍校教育的不足之處
印尼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曆史上曾被荷蘭殖民300餘年,在近代也曾遭受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其軍隊演化自日本殖民期間的舊軍隊,因此,現代化程度不高,尚處於轉型時期。雖然近年來印尼軍隊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但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還多有掣肘的地方,這在軍校教育中多少予以了體現。
(一)軍校數量偏少,專業種類不夠齊全。印度尼西亞國民軍(Indonesian National Armed Forces),現有兵力約476,000人,由陸軍、海軍(包括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組成,是東南亞國家中軍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但就是這樣一個規模的軍隊,其承擔基礎教育的軍隊院校的數量卻不多。以初級指揮院校來說,具有比較係統的教學體係和專業的師資隊伍,能夠談得上院校的僅三所,分別為前文所述的陸軍學院、海軍學院和空軍學院。至於各軍種的職業軍官學校和軍官候選學校,嚴格來說應該為輔助院校,即便如此也數量有限。另外,除去軍種院校之外,印尼國民軍的兵種類學校非常少。以陸軍為例,據了解,印尼陸軍雖然擁有炮兵學校和坦克學校,但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應該算是培訓中心,同時印尼國民軍目前還缺少相應的技術類院校,這應該與印尼軍隊和國防技術發展的現狀有關。
(二)教學內容上“拿來主義”現象比較普遍,原生的東西相對較少。印尼的軍校教育在教學安排上雖然設置的課程科目繁多,以印尼陸、海、空軍參謀指揮學院為例,在十個月左右的在校學習時間裏,共安排百餘門左右課程,平均1-2天就要學習一門課程,學習任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重的。但是從教學內容上來說,軍隊原生的軍事理論、思想卻相對較少。以政策法規類為例,印尼軍隊相對來說比較重視培養軍官的法規意識,政策法規種類也比較多,除了印尼憲法等國家大法之外,還有印尼總統令、軍事法規、軍種法規、軍兵種司令講話、命令等。涉及的領域包括作戰、演習、訓練等,體係可謂完備,範圍可謂廣泛。但是,政策法規雖多,其中參照歐美並進行改造的不在少數。一方麵突出了印尼在建設“最小化有效軍隊”的過程中,注重從法規製度建設著手;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印尼軍隊在法規製度建設方麵的欠缺和鮮有創新。軍事理論的空泛,和印尼軍隊的發展曆程不無關係。從印尼軍隊的近代曆史看,印尼國民軍脫胎於日本殖民時期的舊軍隊,自成立以來沒有與別國軍隊進行過大規模的作戰,其實戰經驗可謂寥寥。相對正規的作戰理論多來自歐美等西方國家軍隊,並根據其自身的地理特點和麵臨的主要威脅進行了一定的改造,雖然在馬魯古和巴布亞局部反恐作戰中多有交火,並且在海上護漁、驅逐他國非法捕魚巡航中不時擦槍走火,但與真正意義上的實戰還相去甚遠,作戰理論缺少實戰的檢驗和支撐,反應在教學上,就是軍事理論課程的學習往往泛泛而談的多,觸及實質的少,引用外軍的多,談及自身的少,這不得不說是個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