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學習法的概念內涵探析
教研探索
[摘要]:行動學習法由英國雷吉·雷文斯(Reg Revans)教授於1940年提出,之後在世界產生規範影響。旨在探索行動學習的內涵,分析行動學習的機理,並對傳統學習方式與行動學習法進行比較,以期對當前中國的企業管理教育與實踐有所啟迪。
[關鍵詞]:行動學習 學習機理 管理教育
行動學習突破了傳統學習模式的局限,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是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切入點,是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習模式。
一、行動學習的概念
行動學習是英國雷吉·雷文斯(Reg Revans)教授於1940年提出的,是指一種個體發展與智能並行、情感和體能共同提高的管理教育與開發方法。它要求參與者以小組形式一起探索管理實踐中一些複雜的和緊迫的真實問題,通過參與者相互間的詢問來促進反思與學習,並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參與者在該問題域的行為表現。行動學習的核心思想較為簡單,因此有多種定義和應用方式。Pedler(1991)認為所有的行動學習項目都含有三個核心元素:有責任對特定事件采取行動的個體、複雜的沒有現成解決方案的真實難題和互相支持以促進學習的學習小組(Set)。有研究在梳理行動學習不同實踐流派特征後總結出兩個關鍵要素:結構不良的、沒有最佳解決方案的真實問題;彼此彙報並討論問題與解決過程的學習團隊。由此可見,行動學習是結合親驗學習與團隊學習理論的運用與體現:讓參與者可以一起運用團隊動力(他人)來反思和討論即將解決的棘手問題。其與普通學習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一種基於社會互動來圍繞真實問題展開探討的過程。
真實問題作為行動學習執行過程中的主要學習元素,其特征在很多行動學習研究中都有描述。回顧總結這些研究並結合問題解決的相關研究,這些源於真實情境的複雜問題具有兩種特征:結構不良,即要求難題與現實情境高度相關且根源不清楚,沒有最佳解決方案;實踐導向,即難題依賴於問題解決者的實踐和現實情境的變化,具有時間動態性與情境交互性特征。這兩個特征使問題的解決高度依賴於改變問題環境的實驗和對行動結果的實時調整,因此解決方案隨著問題情境和階段性行動結果的變化而變化。
在社會互動方向上,為了能產生顯著的學習效果,行動學習要求學習群體在學習過程中圍繞學習難題進行頓悟式提問,建設性回答和反思性傾聽。頓悟式提問指參與者從自己的視角對學習難題進行無偏見提問,使學習團隊的其他成員有機會從提問視角出發檢查他們對難題的理解程度,並為團隊提供產生對話和討論的機會。建設性回答是指參與者將他人的提問作為自己的問題,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問題提供解答。反思性傾聽是指參與者將他人的問題和回答與自己先前的實踐經驗和假設相對照,尋找異同點的同時分析原因,從中重新闡釋已有經驗。
二、行動學習的學習效果
行動學習的學習效果由先前結構化知識P與探詢式頓悟Q組成。結構化知識是指參與者學到的以教程方式呈現的、由人類經過長期經驗積累的、以格式化形式展現的知識。這種知識通過參與者在行動學習過程中的言語來表達的、可以外顯的結構化知識,是行動學習產生學習效果的前提。探詢式頓悟是指參與者在對未解難題相互探尋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技巧;“腦袋中一閃而過的直覺”,即頓悟。在行動學習過程中,P與Q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兩部分:P是Q產生的前提,隻有參與者之間采用對話方式表達個人見解才會給他人啟發;而Q是由對話過程中參與者對話方式提供的P與自己的先前知識和當前實踐經驗的結合所產生的靈感啟發。有學者認為Q是參與者產生行為轉變的主要因素,因為它來自對經驗的反思。Q為管理者提供經驗的新闡釋,是指引他們在日益複雜和不確定環境中成功運營企業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