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分析(1 / 2)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趙偉

[摘要]:通過總結英鎊、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國際化過程的曆史經驗,綜合我國的具體情況,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初期應以過跨境貿易為重要依托,通過跨境結算實現有規模的資金輸出;後期則以資本輸出為戰略選擇,利用時間窗口進行頂層設計,使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模式從“貿易項下輸出”向“資本項下輸出”轉變,擴大境外人民幣資金存量,形成規模效應,雙輪驅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跨境貿易 離岸市場

一、引言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有三層含義: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

通常國際貨幣包括三方麵功能:(1)成為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2)成為國際金融交易貨幣和國際大宗商品計價貨幣;(3)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兩種路徑:一是國際貿易,通過經常項下走出去,主要由市場力量推動,大國經濟基礎、貿易強勢地位、幣值具備中長期穩定基礎或升值潛力的基本要素使得貿易夥伴願意接受對方貨幣;二是資本輸出,通過資本項下走出去,多由政府帶動市場力量協同推進。

二、英鎊、美元、馬克和日元國際化的經驗分析

英國通過巴林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金融機構大量購買外國英鎊債券,並附加條件,強勢介入外國的鐵路、采礦和公用事業,將國內金融資本、產業資本以借貸形式,依托龐大的殖民地經濟體係對外擴張,由此推動英鎊在全球的廣泛流通和儲備。

美元的國際化從國際貿易結算起步,通過低貼現率的貿易承兌彙票,以國際貿易結算為突破口,在1925年左右就已經挑戰英鎊的國際地位,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確立,“雙掛鉤原則”使得美元一舉成為世界結算貨幣,後又通過“石油美元”取代黃金掌握貨幣霸權。

日本、德國貨幣國際化的道路截然不同,日本專注於放寬資本管製,大力發展境外日元離岸市場,卻忽視對真實貿易的需求,無法獲得穩定的國際地位,以致於泡沫經濟破滅後,其貨幣地位隨之曇花一現,而德國專注於貿易結算和降低交易成本,德國馬克在歐洲存款的占比和官方外彙儲備的占比都很高,一直保持強勢地位,為後來歐元一體化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奠定堅實基礎。此二者案例表明,一國貨幣隻有依托國際貿易的真實需求,其國際地位才能得到堅實的支撐。

三、我國貿易渠道下的人民幣國際化分析

貿易渠道即實現經常項目下國際收支的自由兌換,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主要通過貿易渠道、以進口支付的形式對外輸出,在中國出口長期大於進口的情況下,實現了貿易渠道淨輸出人民幣。但繼續通過貿易渠道輸出人民幣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則麵臨兩方麵的問題。

一是中國貿易結構製約人民幣貿易輸出規模:從進口商品結構看,多以大宗商品為主,而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普遍以美元定價,由於儲備貨幣結算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較低轉換成本,短期內人民幣難以替代儲備貨幣結算;從出口商品結構看,所具備技術競爭優勢和國際稀缺性的產品比重不高,吸引境外主體主動積累人民幣采購中國產品的內在動力不足,對發達國家出口低端產品更屬於買方市場,中國出口企業對出口產品計價和結算貨幣的選擇權較低,約束人民幣在出口結算幣種中比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