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金融風險及規避措施(1 / 2)

中國的金融風險及規避措施

經濟研究

作者:張珊珊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驕人增長業績,但金融體製改革明顯的"滯後"於經濟增長。因體製摩擦、政策失誤及微觀信用基礎薄弱等因素積累、形成的係統性金融風險日益突出。與中央計劃經濟製度下政府行政指令分配資源截然不同,在市場經濟製度中,一個健康運作良好的金融體係通過高效率分配資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穩定的金融體係往往導致金融危機頻發,引起經濟衰退、失業攀升,甚至觸發嚴重社會與政治危機。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必要從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入分析當前中國金融風險之現狀。

[關鍵詞]:金融風險 改革 對策

一、中國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

(一)金融結構失衡與融資形式畸形發展使風險集中於銀行

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後,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長期處於絕對支配地位。一方麵,居民除了將錢存入銀行外,缺乏其他有效投資渠道,加之教育、醫療和社保等改革帶來的謹慎性預期,使得邊際儲蓄率不斷提高,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麵,企業發展對外源資金依賴程度大,在直接融資不發達的情況下,不得不主要依賴銀行貸款。

(二)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相互傳感放大

在漸進改革過程中,財政與金融之間風險隔離機製一直沒有建立。一方麵,金融風險向財政轉移。由於缺乏製度性規範,央行資金運用存在明顯的財政化傾向,巨額再貸款難以收回。另一方麵,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1998年以來,債務依存度和國債償債率偏高。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中西部地區縣鄉財政普遍困難,存在大量隱性債務。

(三)非正規金融規模龐大成為金融安全隱患

多年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十分困難,被迫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目前中國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據估計已接近正規金融的1/3。

(四)機製轉化中金融機構的風險突出

首先,銀行業風險集中,資產質量總體堪憂。我國銀行業競爭不足,公司治理薄弱,業務創新能力差,財務風險普遍存在。其次,證券業隱含巨大金融風險。證券公司收入結構不合理,資產質量不高,流動性明顯不足,累積風險嚴重,一批證券公司已處於嚴重資不抵債局麵;普遍存在違法受益“私人化”,違法成本“社會化”的製度性錯位激勵,總體道德風險嚴重。再次,保險公司風險不容忽視。保險行業整體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不強;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對分支機構的經營行為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不計成本地搶占市場份額,惡性競爭嚴重。

(五)資本項目管製有效性嚴重弱化

資本項目管製有效性嚴重弱化導致大規模的不正常資本流動。第一,假外資的尋租性流入。一直以來,資本淨流入迅猛增長。從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情況看,有相當部分流入的外資具有明顯的“內資外資化傾向,帶有明顯的“政策尋租的特征。還有大量違規資本偽裝成經常項目收支跨境流動。第二,資本外逃嚴重,外逃渠道多樣化。資本大規模非正常流動,增加了人民幣的彙率風險,影響了我國的經濟金融安全。

二、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麵對嚴峻的金融形勢,我國應對上述各種主要金融風險隱患應予以高度重視,在繼續充分發揮我國特有優勢的同時,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規避與化解。